干预治疗泛血管病,人工智能管理工具可发挥更多功效
近日召开的“曜影泛血管疾病多学科诊疗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提出: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干预泛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所谓泛血管疾病,是以血管病变(其中95%为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及大动脉等重要器官的一组系统性血管疾病。泛血管疾病的防治必须要有整体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早期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葛均波举例,曾经门诊接诊一位45岁的中年人,症状为头晕,有高血压、血脂异常,询问病史方知,患者从小运动量就非常少,导致包括主动脉等多个血管都堵塞。“以往我们通过支架介入治疗这类患者,其实犹如盲人摸象。提出泛血管概念后,能实现从干预、治疗到康复的全流程,最终让疾病在早期就得到有效控制。”
曜影医疗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心内科主任史浩颖介绍:自从今年人工智能deepseek嵌入医疗,医疗人工智能再度掀起热潮。在此之前,医院已研发可穿戴小程序,实现技术赋能,精准管理院内慢病患者。据统计,去年在院管理的一万余名慢病患者,血压控制率达80%以上,卒中、心梗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非常低。
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慢病干预窗口正在前移,“治疗一个心衰患者不如管理一百个慢病患者”,葛均波院士的理念印证了早期干预和康复的重要性。“从数据到决定(from data to decision),对医生而言,连续的数据比单个的数据更有价值。持续一周、一个月、一年的血脂、血糖、运动等多方数据,更有利于医生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干预方案。”史浩颖说。
泛血管疾病有共性也有个性。根据现有多个专家共识,曜影医院新成立的泛血管病中心,将继续结合疾病治疗与慢病管理,通过包括小程序在内的人工智能管理手段,实现患者不同阶段的随访用药;优先应用新药新器械,帮助患者完成微创甚至无创的治疗;监测数据同时共享给内分泌科、血管外科、神经内科等,促进多学科共同应对泛血管疾病。此外,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饮食、戒烟、运动)等,中心也将积极主动干预,多管齐下 创造更好的疾病干预条件。
另悉,泛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酗酒等。专家列出呵护心脏“7 1”法则:饮食每天少吃1克盐,运动足量,控制肥胖,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控制吸烟,同时避免情绪激动(愤怒出现2小时内心脏病发作风险会增加4.7倍)。
《干预治疗泛血管病,人工智能管理工具可发挥更多功效》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