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张海明:从木匠到人大代表的传奇之路
在肥城市仪阳街道,提到“鲁班尺丈量出的企业家”,人们总会想起张海明。这位从木匠铺走出的全国优秀农民工、肥城市人大代表,用40年的时光完成了从传统手艺人到现代企业家、再到履职先锋的三重蜕变,书写了一部“工匠精神照进时代”的奋斗传奇。
榫卯之间:从乡间匠人到建筑管理能手
1964年出生的张海明,18岁开始跟随老师傅学习木工。工具箱里的《鲁班经》和磨得发亮的卷尺,见证了他“一斧一刨皆匠心”的成长。23岁时,他已能仅凭墨线和角尺打造出“榫卯严丝合缝、木纹自成山水”的实木家具,成为十里八乡公认的“木作状元”。
1992年,带着“让手艺走出大山”的执念,张海明带着3000元积蓄加入山东电力建设二公司。从扛着水准仪跑现场的小工做起,他凭借木匠特有的空间想象力和对图纸的敏锐理解,仅用3年就从普通工人晋升为项目副经理。在青岛四方电厂锅炉检修项目中,面对外方专家断言“至少15天”的工期,他带领团队耗时72小时测绘建模,首创“模块拆解法”将30米高的塔体分解为12个单元模块,用汽车吊替代传统卷扬机,在狭窄空间内实现“毫米级”精准吊装,最终以11天完成检修,让“肥城安装”首次在央企项目中打响名号。
这段从“拿斧头”到“握图纸”的转型之路,张海明走了16年。他说:“木工讲究‘三分线七分刨’,建筑施工何尝不是?精准和耐心,是手艺人的终身必修课。”
归雁兴乡:从行业精英到创业标杆
2018年,响应“归雁工程”号召,张海明带着积累的技术和资源回到家乡,创立山东广帮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创业初期,他把办公室设在施工现场,安全帽上“党员突击队”的红徽章格外醒目。在日照钢铁BOO优化项目中,他再次展现创新魄力:针对传统卷扬机吊装效率低、风险高的问题,组织技术团队研发“模块单元称重系统”,将塔体上半部拆解更换,使施工工期缩短25%。
短短五年,公司营收从500万元跃升至2024年底的21.38亿元,利税过亿元,创造了“肥城速度”。他推行的“项目合伙人制”让一线技工参与利润分配,员工年均收入达12万元,1000余名农民工变身产业工人。更难得的是,他始终将质量视为生命线——参建的呼和浩特中海河山大观项目获评内蒙古“草原杯”,国家能源集团黄金埠项目被授予“标杆工程”,公司连续三年入选“泰安市建筑业最具潜力十强企业”。
致富不忘桑梓。他牵头成立“广帮助学基金”,定点帮扶陈庄村陆某、王家庄村张某等困难学子,累计捐赠物资超100万元,成为乡亲们口中的“暖心企业家”。
履职为民:从企业舵手到代表先锋
作为连续三届肥城市人大代表,张海明的履职手册上写满了“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针对家乡“中国安装之乡”的产业优势,他推动建设800平米的肥城建安产业展厅,并自掏腰包300万元改造公司一楼办公区,通过VR技术重现千年鲁派建筑技艺,搭建起200余家本地企业的展示平台。
他还将200平米办公区改造成“建安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累计收集“智能建造人才短缺”“农民工社保衔接”等数十条建议。2024年“两会”上,他关于“建筑工人实名制管理”的建议,直接促成了全市统一管理系统的上线。
“人大代表不是荣誉,是扛在肩上的责任。”张海明常说。在他的推动下,公司党支部与3个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每年定向提供200个技能培训名额,让“一人学艺、全家脱贫”成为现实。
一把鲁班尺的时代刻度
在张海明的办公室,“泰山石敢当”拓片与“全国优秀农民工”证书并排悬挂。前者是他的精神图腾,后者是他的初心印记。从手握斧头的乡间匠人,到执掌亿元企业的企业家,再到为行业代言的人大代表,他用三次蜕变诠释了“工匠精神”的当代内涵:既有传统手艺人的精益求精,也有现代企业家的创新魄力,更有人大代表的民生情怀。
“我这把鲁班尺,量的不仅是木头,更是良心与责任。”站在新建的“鲁班工坊”前,张海明望向远处的在建工地。那里,新一代建筑工人正忙碌着——属于他的传奇仍在延续,而不变的,是那份刻进骨子里的匠人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