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成动力电池回收新蓝海
■本报记者 林水静
近日,国轩高科与晋景新能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共建回收及售后服务体系,拟布局全球100个服务网点。国内企业在海外布局回收业务已并非个例,近年来,欣旺达、比亚迪等知名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企业均曾表示计划在海外开展电池回收业务;今年初,华友循环与法国苏伊士正式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MOU),双方将携手探索在法国及欧洲其他地区电池处理领域的合作机会……国内企业出海布局回收业务渐成新趋势。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正逐渐进入规模化退役阶段。据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产业研究部预测,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到82万吨;自2028年起,退役量将超过400万吨,废旧电池回收利用行业产值将超过2800亿元。但国内回收市场长期处于“僧多粥少”的局面,竞争激烈。
国际市场方面,近年来国家和地区出口政策向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作为我国外贸出口“新三样”产品,出口量可观。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首次突破200万辆,占出口总量的31%。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28.2万辆,同比增长54.5%。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出口23.9GWh,同比增长28.3%。
蓬勃发展之下,是海外市场对退役动力电池回收规范的逐渐明晰。例如,欧盟最新出台的《新电池法》要求电池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包括电池的收集、处理、回收和处置等环节。对于在欧盟市场销售的新能源汽车电池,不管是欧盟本土生产还是进口的,生产者(包括制造商、进口商、分销商等)都需要在电池首次投入市场的成员国负责废旧电池的收集,并确保其符合相关的回收和处理要求。
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坦言,现在国内电池厂商海外布局动力电池回收的情况其实比国内更紧迫一些。“国外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体系比国内要成熟,同时各方面的限制也比较多。”
早在2018年,工信部就已明确规定,车企是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方。今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将探索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再生材料使用情况信息化追溯系统,并持续提升废有色金属利用的技术水平,加强稀贵金属提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同时,还将及时完善退役动力电池及再生材料的进口标准和政策。这意味着我国积极向国际退役动力电池市场迈进。
上述背景下,中国企业迎来巨大机遇。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所有销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其电池必须在报废后由生产国回收,这让海外的动力电池回收成为中国电池出口的一个必然要求。“海外要求电池厂家自己回收自己的电池。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持续出海,海外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市场将十分广阔。这些汽车搭载的动力电池在完成使命后,会以废弃物的身份被贴上‘回家’的标签,被要求运回中国处理。对于头部车企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建立本地生产和回收体系,比如在欧洲开设工厂,直接消化掉这些废旧电池。”
不过,机遇与挑战并存。“欧盟《新电池法》在电池回收方面有明确的路径要求,这些都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接下来还需要看各家企业在电池成本控制会不会拉开差距,这对他们整体经营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彭澎说。
除了成本问题,中国企业在海外布局回收业务还有诸多难题需要克服。“国内无论是在物流方面还是信息化方面,都已做得比较好,但国外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如何有效整合利用国外现有的回收体系,比如汽车回收体系、家电回收体系,来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回收退役动力电池,都亟待企业探索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彭澎认为。
张翔表示,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其实是一个朝阳行业,市场庞大。哪家公司起步早,哪家公司就有可能占有先机,取得市场主动权。“对于国内一些企业来说,国内的电池回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而海外的动力电池回收相比而言仍是一片蓝海。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把握机会,把中国动力电池回收的技术和经验移植到海外市场,或将能抢占海外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