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在洱海源头的“牛粪金花”
李春喜在工作岗位上。
中午时分,全国劳动模范、顺丰洱海环保股份大理洱海生物肥业有限公司畜禽粪便收集员李春喜,来到洱源县凤羽镇上寺村一户村民家收集牛粪。主人家外出劳作还没回来,大门虚掩着没上锁,隔着院墙便听见牛叫声。李春喜推门进入院子,先从地上拢起一捆豆秆喂给黑白花奶牛,才走进牛圈清理牛粪,临走时又仔细把门掩好。这是村里的126家养殖户同李春喜多年来形成的默契,家家户户为她留门,她把每家的牛圈打扫得干干净净。
凤羽镇的位置对洱海源头生态保护至关重要,但当地养牛户较为分散,要确保牛粪全部规范处理、不让污水流进洱海,只能靠李春喜这样的畜禽粪便收集员挨家挨户收运牛粪。这份工作对体力要求高,且又脏又累,很多女性都不愿干,只有李春喜坚持了下来,而且目前是收集员队伍里唯一的女性。1年前,李春喜因交通事故受伤,断了7根肋骨,只能请邻村的帮手协助自己工作,但她还是坚持每天6时出门。“我会规划好时间,每天去哪几家清理牛粪,一天跑30来户,4天到5天刚好一轮。”李春喜说。
弯腰、铲粪、提桶、举高、倒进车里,这样的动作李春喜每天都要重复无数次。她的三轮车可以装1吨多重的牛粪,每天两三趟运往收集站。“最难的是下雨天,牛粪不能装满,不然会泼出来。”李春喜说,有时车门松动,牛粪撒了一路,只能拿上工具沿路清扫。9年里,李春喜用坏了200多副防滑手套、更换了4辆三轮车,行程超过3.7万公里,收集畜禽粪便1.16万余吨,她的辛勤劳动也维护了洱海源头的洁净。
刚开始,并不是人人都能体谅李春喜的不易。有的人家门前掉了牛粪,便咬定是从她的车上掉落的。原来一些关系要好的朋友嫌弃她身上有味道,不愿与她一起吃饭。但是养牛户的信任、家人的鼓励支持让她坚持了下来。李春喜从小生长在白族村,平常交流都用白族语言,这让她和老乡们亲近了不少,工作闲暇时,她还主动给村民宣传洱海保护知识。
这几年,李春喜的劳动逐渐被更多人看见,“牛粪金花”“好人春喜”的赞美也越来越多。“中国好人”、全国“最美职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李春喜家的抽屉里,一本本红色封皮的证书满载荣誉。“我准备重新买一辆兜低一些的三轮车,收牛粪就不会这样累了……”李春喜说。(段苏航 秦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