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升级,李想抛出新故事

作者 | 柴旭晨
编辑 | 王小娟
" 李想年薪 6.39 亿 "。
当大家从去年理想汽车年报里看到这一数字时,热搜词条迅速上升。在多数行业愈发内卷的当下,众人纷纷感慨起新能源车赛道的造富神话,而这种割裂感也令许多人难以释怀。
羡慕之情难以避免,但情况并非如此。理想方面回应称,李想去年的基础年薪只有 266.5 万元,剩下绝大部分则是待行权的股权激励。
不过,眼下随着行业同质化的加剧、头部效应的愈演愈烈,作为去年长期霸榜的新势力销冠,理想今年被小鹏乃至有 " 平价理想 " 之称的零跑挤下王座,曾经其独享的增程 + 家庭赛道已成红海。李想也判断,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愈发完善,意味着车企之间的壁垒正在被消解。
同时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入门的理想 L6 成为其销量台柱子,但平均成交价的下行,也对理想毛利率产生一定挤压。
这让理想在二级市场承压。其股价已相较去年初的 182.9 港元历史高点,已经逐步下滑至如今的 103.8 港元附近。其不过 26 倍的 PE(市盈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理想接下来成长性的疑虑。李想的 " 天价年薪 ",也免不了被市场反复审视。
想要打破投资者的担忧,理想需要新故事。这次,李想带着 AI,又杀回来了。
时隔 130 多天,5 月 8 日,李想第二次以 AI-Talk 的形式现身,虽没有像上次因为 " 消失 " 而吊足大家的胃口,但依旧干货十足。全程他畅谈 AI 趋势,并且定调理想是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将来他要让 AI 普惠到每个家庭。而他本人,也将从车圈 " 李厂长 " 摇身变为 AI 科技公司 CEO。
在上一次 AI-Talk 中,李想直言 "AI 对理想意味着全部,公司一年的百亿研发投入,有一半都用在 AI 方面 "。而智能汽车首当其冲,被他当作 AI 愿景的载体。
此次分享中,理想展示了段视频:驾驶员唤醒 " 理想同学 " 给出指令,就可以让辅助驾驶临时调整路线、停车时,我正坐在离开机场的出租车上,看到首都机场高速拥堵,于是告诉司机转走京承高速。
在一个多小时里,李想畅谈的 "VLA 司机大模型 "、" 从动物进化到人类 " 得到了进一步的具象化。
事实上,年初随着 DeepSeek 的火爆,很多人都在期待 AI 解放生产力,但李想却没有盲目自信,他认为,AI-Agent 是否真正智能的关键,在于能否成为生产工具,只有如此才真正迎来爆发时刻。
而理想的 VLA,就是要让 AI 真正成为司机,成为在交通领域的专业生产工具。换而言之,李想口中的 "VLA 司机大模型 " 就是未来的 " 机器代驾 "。
不过,这个过程不是刹那间的 " 突变 ",而是一步步的 " 进化 "。李想为此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2021 年起自研基于规则算法和高精地图的智驾,类似于 " 昆虫动物智能 ";第二阶段,是 2023 年起开始研究的端到端 +VLM 智驾,接近于 " 哺乳动物智能 "。
但端到端模型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存在局限,同时也难以与人类沟通。因此,理想从 2024 年起开始 VLA 的研究,步入第三阶段—— VLA,开启 " 人类智能 "。
VLA 能通过 3D 和 2D 视觉的组合,完整看到物理世界,而不像 VLM 仅能解析 2D 图像。同时,VLA 拥有完整的脑系统,具备语言、思维链推理能力,能看、能理解、能行动。
这三个阶段是逐层递进的,整个过程没有捷径。
而选择 AI、死磕智驾的李想,正是为了让理想成为汽车行业的 DeepSeek。因为很多时候,外界总觉得理想汽车的成功是靠 " 冰箱、彩电、大沙发 " 的捷径,但从造车到研究 VLA,理想的脚踏实地从未少过。
理想喊出的目标是要做 " 汽车里最懂 AI,AI 里最会做汽车 ",不仅要实现智能驾驶技术的领先,更要打造覆盖智能座舱、能源管理、车联网服务的全栈自研生态。而这背后其实正是理想开启第二曲线的一次豪赌。
李想决心跳出圈讲出更大的故事。面对未来数万亿元级别的 AI 新蓝海,大多汽车玩家暂时还难以接招,理想由此决心提前进入 " 新次元 " 先声夺人。
纯电 i 系列代表 intelligence 智能,这就与理想成为 AI 科技公司的愿景高度契合。按照规划,理想将在今年 7 月与纯电 SUV 理想 i8 同步发布 VLA,并在 2026 年实现量产。
从增程到纯电,从端到端 +VLM 到 VLA,瞄准行业最前沿做切换,目前来看,理想的战略路线和落地路径都愈发清晰。
此刻面向未来,带着万亿市值憧憬的理想,准备再搏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