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8任CEO, 这家车企高端品牌业绩越涨, 高管越跑?
当一家车企高端品牌前7个月销量同比狂飙96.8%,6、7月连续破万、单月激增263%时,你猜它的商业掌舵人会在做什么?庆功宴上举杯,还是战略会上激昂布局?
魏牌总经理陈佳的答案是:递交辞呈。
这位上任仅8个月的营销老将,在亲手推动430家直营店落地、直营体系贡献大半销量增长后,却选择在巅峰时刻转身离去。
这极具戏剧性的一幕,远非一句简单的功成身退或急流勇退能解释。销量暴涨,为何留不住操盘手?
魏牌光鲜业绩之下,传统经销与新兴直营渠道之间的暗潮涌动或许才是根源。
这也是一场关乎传统巨头向新能源时代用户直连模式转型的必经之痛。组织基因与利益格局之间必然要做出取舍。魏牌,正在替整个长城,甚至众多传统车企,趟这个最痛的雷区。
陈佳的核心使命,本是打通魏牌直营的长城智选与庞大的传统经销商网络,实现商业底层一致性。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硌人。
直营店背负着品牌形象、用户体验和直接触达用户数据的重任,成本高企。经销商则更灵活,核心诉求是卖车赚钱。当目标不一致,冲突是必然。
价格混战,这是最刺痛消费者的点。同样的坦克系列车型(调整前),直营店价格透明但铁板一块,隔壁经销商却能灵活降价促销。消费者不是傻子,价差面前,品牌忠诚度不堪一击。
于是内部战争先一步打响,在今年二季度魏牌不得不将坦克300、500等主力走量车型请回经销商渠道,直营店只保留高端的坦克700。这看似平息了矛盾,却抽走了直营体系的销量基石。
靠坦克700一款车,能养活几百家高成本直营店吗?业内早有共识直营模式在走量车型上成本压力巨大,合资车企也只敢在少数非走量车型上试水。
销量的爆发式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直营渠道的快速铺开。但这股增长势头,恰恰掩盖了体系整合暗伤。
长城从强经销体系转向双销模式,组织架构的调整不可避免也充满阵痛。非销售体系员工被调入直营,新旧团队融合不畅。
今年4月,魏牌团队部分并入长城智选,部分纳入新成立的传播中台,管理层持续震荡。指令不清、权责不明,再好的战略落地也会打折扣。
据闻长城曾尝试将魏牌产品开发团队划归智选体系,意图模仿新势力“产销一体”、快速响应用户需求的模式,但很快回调。
如果直营店营销前端辛苦收集的用户声音,无法有效转化为产品定义和改进,那直营模式的核心价值——用户直连与数据反哺——就大打折扣,只剩下了昂贵的销售渠道这个躯壳。
这无疑大大削弱了直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长城首席增长官李瑞峰强调“无论直营还是经销,都是嫡系”,但嫡系之间清晰的利益边界比血缘更重要。
在渠道的硝烟中,魏牌蓝山无疑是耀眼的明星。29.98万起售,累计交付破10万辆,凭一己之力扛起魏牌近四分之三的销量。4.9秒破百、纯电续航扎实,证明了长城在混动技术上的深厚功底。技术实力,没得说。
然而,大单品依赖在转型期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款车决定一个品牌的生死。任何产品迭代失误、重大质量风波或竞品的针对性打击,都可能瞬间引爆系统性风险。30万级市场的竞争白热化,对手推新节奏快到飞起。
在渠道整合阵痛、管理层动荡的背景下,魏牌亟需培育出第二个、第三个“蓝山”来分散风险、支撑体系。但现实是,内部资源(精力、资金、协调)被渠道矛盾大量消耗,新品的孵化速度和成功率难免受到影响。
魏建军董事长强调“为用户而改变是底线”,并在青藏线设驿站收集反馈,理念值得点赞。但当体系内部还在打架,用户端体验的持续升级能不打折扣吗?
在传统车企向新能源、向用户企业转型的高速路上,试图边开边换轮胎,难度超乎想象。长城用蓝山证明了它有实力造出叫好又叫座的高端新能源车,但能否同时驾驭好直营与经销这两套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平衡好内部的组织撕裂与利益分配,仍是未解的难题。陈佳的离职,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
过去两年间,长城体系至少8位副总裁级以上高管出走,魏牌更是创下九年更换八任CEO的纪录,任期最短者仅四个月。
当组织撕裂与利益重构必然伴随流血。职业经理人往往成为体系碰撞的首批牺牲品。
销量数字可以翻倍,但解决体系深层次矛盾,没有捷径。陈佳留下的未竟之业,考验着下一位接棒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