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地方餐饮品类爆红,但似乎越来越“短命”…

干蒸菜、本帮面、爆炒生料 ......

地方小众品类相继诞生,火爆餐饮圈儿

2024 年以来,地方特色餐饮品类相继走红。

值得一提的,各地方小炒品类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继湘菜火遍全国,连锁品牌打响势能,去年江西小炒博得大众青睐,紧接着,广西爆炒生料接捧,开始突破地域限制,掀起一股 " 爆炒生料 " 热潮,抖音平台上,关于 # 爆炒生料的话题播放量超过 6076.3 万次。

爆炒生料是广西特色美食之一,一直以来以夫妻店形式存在。如今各地出现了爆炒生料的门店,比如在厦门,丁晓强廣西爆炒生料开出 3 家店,王师傅食堂 5 家店,就连湘菜也给自己冠上了爆炒生料名头,湘饱饱爆炒生料 · 湖南下饭菜,在福州开出约 12 家店,甚至开设了外卖卫星店。

除了炒菜," 不加一滴水,直接上锅蒸 " 的广东顺德干蒸菜,干蒸菜是通过高温蒸汽,让食材自身的水分和油脂在密闭的环境中不断循环,从而保留和激发出食材本身的鲜味,大约 10 分钟即可蒸熟。有网友表示 " 干蒸菜虽然新鲜美味,实际上非常费盘子,盘子全都烤黑了。"

干蒸菜爆火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干蒸菜门店,博主推荐、游客打卡、餐饮人将改良后的干蒸菜直接上新菜单上。比如,大众点评显示,曾被称为 " 深圳排队王 " 的啫火啫啫堡,在名字后面也直接新增了顺德干蒸,有顾客给予高评价,称 " 顺德干蒸保持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健康又养生。"

另外,米线、面类等细分品类凭借快餐模式迅速出圈,向外拓店的同时也名声大振。

其中,生烫牛肉米线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是去年米线赛道里诞生的细分品类。在米线这个经典大单品里面,创新一直是高难度的事情,或许是伴随着去年牛肉降价潮,吸引了越来越多餐饮人盯上了牛肉餐饮生意,但是这门生意并不是谁都能做好。

一年开出 300 店的乔杉杉生烫牛肉米线是比较成功的案例之一,关键在于该品牌精准抓住 " 效率模型 " 和 " 价值锚点 " 两大优势。在大部分米线品牌还在比拼 " 小食 +" 时,乔杉杉直接以 " 鲜切吊龙,只卖 7 元 " 火速出圈,让这款本属于潮汕火锅的高端牛肉,以快餐价格植入米线,瞬间引爆复购。

此外,地方特色餐饮的走红,推动了门店模式的创新结合,比如云贵川 bistro,被网上调侃 " 现在的云贵川菜,不加个 bistro 是不能开吗?" 一夜之间,云贵川 bistro 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登陆,有人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个什么新物种?

实际上,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云贵川 bistro 一方面她具备云贵菜系的特色,同时融入了简约酒馆的风格,打出了一记差异化十足的组合拳。而且契合了 " 中餐西作 " 的趋势,尤其是云贵川 bistro 在产品层面,走的是高颜值和精致化路线,别致的食材搭配上野趣的用餐氛围,妥妥变身为了一桌漂亮饭,以至于有人说," 好不好吃先别管,只看配色跟画似的,就让人心情愉悦。"

地方菜狂欢

正在走进下半场

这些走红的地方菜,虽然在菜系来源、口味和造型风格上各有不同,但背后却有几个鲜明而统一的共性,成为它们能够迅速破圈的关键。

>>> 不是漂亮饭,就是烟火气,极强的网络传播性

地方菜的门店装修往往质朴甚至带有一点粗粝感,整体风格接地气、不刻意,反而更容易激发顾客的好奇心和亲近感。而菜品本身则在色泽、摆盘上颇下功夫,食物鲜亮诱人,极具拍摄感和视觉冲击力,使得顾客自发拍照、分享。

>>> 强调健康、现制现炒,与预制菜划清界限

这些地方小众品类普遍强调 " 锅气 " 与 " 鲜香 " 的原始魅力。现场爆炒、现蒸现烫、现拌现煮,成为标配流程,极力突出食材的新鲜度和烹饪过程的烟火气。比如生烫牛肉米线,把切好的薄片肉在高汤中快速烫熟,既保留牛肉的原汁原味,又简单快捷。

>>> 凸显性价比,人均皆不超过 50元

在定价策略上,这类地方菜也展现出极高的性价比优势。单品价格往往控制在一个亲民、易接受的区间,让消费者觉得既吃得好,又花得值,进一步降低了尝新的心理门槛。这种质价比的突出,不仅满足了当前消费者对理性消费的需求,也助推了门店客流的自然增长。

>>> 地域基因,仍在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地方特色餐饮市场分析报告》预计 2024 年,我国地方特色餐饮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26195 亿元,年增长率约为 3.8%。地域性既为地方菜赋予了差异化竞争的天然优势,又在品牌故事和市场扩展上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 地方菜本质是差异化竞争," 正如某餐饮投资人分析干蒸菜," 干蒸菜通过强化地域基因,既降低了消费者认知门槛,又为加盟扩张提供了故事模板。"

从 " 区域顶流 " 跃升 " 全国品类 "

可能没那么容易

虽然地方小众品类能够凭借独特的风味、强烈的地域特色在局部市场爆红,成为短时间内的流量焦点,但要想真正走出本地、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成功,却困难重重。

事实上," 短命 " 可能才是大部分地方小众品类的宿命。随着社交平台上对 " 新奇好吃 " 的追捧不断推高预期,消费者的热情也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

与此前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冒烤鸭等现象级爆款相比,今年涌现出的地方菜虽然也在局部地区火爆,但整体声量和影响力已明显下降。它们难以真正撬动全国范围的流量共振,热度的区域性、局部性越来越明显,走红周期也在进一步缩短。

更关键的是,这些新兴地方菜在商业模式上也面临天然局限。

作为单品,它们往往依赖于特定口味、特定场景,产品延展性有限,难以撑起一个完整的门店体系。即使在局部市场受欢迎,单一品类也很难支撑起高频复购、长期经营。

而要想从一个地方单品,走向全国连锁品牌,挑战更是成倍增加。不仅需要在供应链、标准化、品牌建设上投入巨大的资源,还要面对不同地域消费者口味差异、认知差异带来的重重考验。许多小众品类往往在区域内看似火热,但一旦复制到外地,就会迅速遇冷,扩张节奏被迫放缓甚至偃旗息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