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探|黔地雨,楚天云,“一脚三省”话洪安
新华社重庆5月3日电 题:黔地雨,楚天云,“一脚三省”话洪安
新华社记者周思宇、雷明宇
“蜀道有时尽,春风几处分。吹来黔地雨,卷入楚天云。”清代诗人章恺的一首《至秀山》,描绘出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脚跨三省”的独特地理坐标。
一湾清水江,联通渝湘黔三地。
坐落于此的洪安镇,南同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山水相连,东与湖南花垣县边城镇隔江相望,为作家沈从文小说《边城》的原型地之一。
受绵延不绝的武陵山脉阻隔,曾经的洪安镇交通闭塞,发展相对滞后。近年来,当地推进老街历史建筑系统性保护,依托“地理IP”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老边城逐渐焕发新活力。
“上船咯……”清晨,江面碧波倒映出两岸的吊脚楼,洪安镇从拉拉渡船夫的吆喝声中苏醒。
不靠撑篙、不用桨,拉拉渡是清水江上的一种独特的渡江方式,只需一根钢绳连接两岸,船夫用一根凹口的短木棒搭在钢绳上牵拉,船就缓缓驶向对岸。
小青瓦屋顶、挑檐翘角、格子花窗……步入洪安边城景区,老街两侧依然保存着少数民族吊脚楼风格,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人,正踏着青石古道,登上吊脚木楼,回味百年前那美丽动人的故事。
重庆市秀山县文化馆馆长杨佳林说,得益于“一脚踏三省”的地理区位,自古以来,洪安镇便是三省各族人民的商贸聚集地,孕育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独特风土民俗。
“在湖南歇了一晚,早上专程来游览洪安边城景区,很多历史遗存令人印象深刻。”来自广东东莞的陈先生感慨道,“在洪安,既能触摸历史的印记,又能打卡‘一脚踏三省’的新奇体验,确实不虚此行!”
秀山县文旅委副主任杨臣帅介绍,秉持风貌保护与功能升级并重的思路,近年来当地对拉拉渡口等历史建筑实施保护性修缮,同时引入给排水、电气线路等基础设施,综合提升游客观光体验。
在保留传统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当地群众适度改造内部空间,利用自家房屋开发多元业态,端上“旅游碗”,吃上“致富饭”。
重庆的腌菜、贵州的豆腐、湖南的鱼,景区内的大佬二佬鱼馆凭借特色菜“一锅煮三省”闻名。
近年来,鱼馆生意越来越红火,主厨杨龙从父亲手上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将自家院子修缮一新,用于接待更多游客。“旺季一天翻几台,营业额能达到两三万元。”杨龙笑着说,不少游客乘坐拉拉渡从湖南过来,就为吃上这锅鱼。
随着文旅业态不断发展,“边城”已然不再“边缘”。数据显示,2024年,洪安边城景区新增农家乐经营户39户、餐馆57家,接待游客508.2万人次,同比增长48.4%。通过提供民俗表演、特色餐饮等方式参与旅游服务,当地群众实现户均年增收超2万元。
“拉拉渡船、‘一脚踏三省标志’打卡点、品三省特色美食等,是目前最受游客欢迎的文旅项目。”杨臣帅表示,下一步县文旅委将在加强古建筑保护的基础上,以三省民俗风情为依托,拓展景区范围、提升基础配套,努力打造边城旅游新地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