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587人获高素质农民专业技术职称
4月21日,在隆德县盘龙山庄,隆德县山河苗木花卉合作社理事长鲍彪虎带着游客参观民宿。“10多年前我进城打工,现在拿着高级农艺师职称证书搞乡村旅游,谁说农民不能有‘技术头衔’?”鲍彪虎笑着说。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宁夏共有587人获得高素质农民专业技术职称。
2010年,鲍彪虎毅然放弃稳定的工程建设工作,返乡筹资1200万元承包了300亩荒坡。从培育第一株树苗到建成50栋特色民宿,从无人问津的荒山到建成年接待8.6万人次的全国最美休闲农庄,鲍彪虎硬是把“穷山”变成“绿色银行”,累计带动68户农户脱贫,发放工资超1200万元。2023年,鲍彪虎利用1500亩基地,通过“农工商文旅康”融合模式发展乡村产业,在宁夏创新推出的“田间职称”评审中脱颖而出。“答辩时,评委问我怎么说服农户流转土地,我就讲了老乡们攥着分红说‘比种洋芋强’的场景。这份土地上的成绩单,比任何论文都有说服力。”鲍彪虎自豪地说。
高素质农民的职称含金量也能转化为生产力。贺兰县科海渔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石常晋对此有切身体会。他依托高级水产工程师的职称优势,将“土办法”升级为新科技,打造的光明渔村,辐射带动银川市水产养殖面积6.5万余亩,让养殖户年均增收2万元,新技术入户率达90%,科技贡献率由40%提高到70%。“以前被叫‘石老板’,现在成了‘石教授’,称呼虽变了,但责任也更重了。”石常晋说。
据了解,自2021年率先在全国试点“田间职称”以来,宁夏打破学历、资历限制,将“田间政绩”作为评审的核心指标。自治区对高级、中级职称获得者分别给予6000元、3000元一次性奖补,并配套优先承担科技项目、享受信贷等优惠。这些扎根乡土的“土专家”,正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记者 马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