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陈春光:走创新之路的长安街“掌灯人”
【人物简介】
陈春光,男,1976年生,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安全总监、华灯班班长,中共党员,国家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
他深耕城市照明领域25载,带头探索城市照明绿色转型,努力为首都北京点亮新的光芒。在华灯改造中,他依靠丰富的运维管理经验,经过严密的承重计算,提出了采用四面长方体的建议,巧妙融合“天圆地方”的中国传统理念,并极大提升了华灯运行的安全性。他带领团队潜心钻研,成功研发出模组化LED路灯,攻克路灯通用性差的难题,在北京市开启了大规模的应用,该设计获得了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
2025年4月28日,陈春光参加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后留影。受访者供图
长安街上的华灯,被誉为“华夏第一灯”,由周总理亲自定型,1959年与首都十大建筑同步建成,是国家形象的象征,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而确保253基华灯、6000多盏光源100%亮灯,是一代代“掌灯人”的使命。
陈春光是华灯班班长,20余年来,他创新设计路灯基础和华灯灯台,组织参与华灯灯源改造,攻克LED路灯通用性难题。这位新时代的产业工人,以“掌灯人”的匠心和十足的钻研精神,成为国家一级建造师、高级工程师,荣获全国劳模称号。
职业生涯首个重大挑战
2000年,陈春光刚毕业就进入北京市城市照明管理中心路灯设计部门工作。他很勤奋,忙碌的间隙和周末的闲暇,都在学习,因此他很快由“门外汉”变为行家里手。
三环路路灯改造设计是他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挑战,国贸桥区上下三层道路,距离地面最高处达到了21米,这就对灯杆的高度提出了极高要求,需达到近30米。如何保证如此高的单弧灯杆屹立在通惠河岸边坚如磐石、稳如泰山,成了摆在陈春光面前的一道难题。没有成品拿来可用、没有先例如法炮制。
工期紧迫,陈春光心急如焚,多次前往图书大厦,查阅了大量专业书籍,最终在《高耸结构设计规范》等书中自学了方式方法。回到单位后,他一头扎进办公室,连续几天几夜都在进行紧张的研究与计算:地基承载、抗拔稳定、抗滑稳定、安全裕度、经济成本、施工难度等一系列推算计算、复核校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创新设计出经济适用卡盘型路灯基础,既解决了河岸边深基础沉降难题,又避免简单堆料超大基础造价高、施工难的问题。多年过去了,陈春光设计的那几棵超高路灯杆,仍稳稳地矗立在那里。
国网北京电力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华灯班班长陈春光(左二)正在“陈春光创新工作室”与团队成员研讨创新项目。张超 摄
设计四面长方体灯台,实用美观契合“天圆地方”
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上的华灯素有“华夏第一灯”的美誉,它们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无数国家的重要时刻,是国家形象的重要象征。2012年,华灯迎来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改造。
华灯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指导原则,但华灯灯台水刷石老工艺因材料、工艺已淘汰,优化提升是难点、重点,必须进行大胆创新。按照先放再收的总体思路,设计阶段灯台提出了8种形状。陈春光凭借着自己丰富的运维经验,又恶补学习古代建筑知识,从美学、实用性和安全性等综合考量,提出了采用四面长方体的建议。
这一方案巧妙地将灯台与灯球融合,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不仅在外观上“须弥座”结构极具美感,更从实用性角度最大程度利用了内部空间。将原本两面开门的设计改为四面开门,为强弱电分开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提升了华灯运行的安全性。
在选择灯台材质时,他提议采用与广场地面相同的易县花岗岩。这样做不仅能让灯台与地面在视觉上浑然一体,仿佛是从地面自然生长出来的一般,减少对广场开阔性的视觉影响,还能避免因材质突兀而对国旗、人民英雄纪念碑、华表等标志性建筑喧宾夺主。他的建议得到了一致认可。
距离改造关门时间不足三个月时,陈春光接到了为110座灯台雕刻110种、440朵花的紧急新增任务。他深知按照常规工作流程完成这项紧急任务毫无可能,必须破旧立新,大胆创新。他打破常规思维,精心倒排工期,将整个雕刻任务拆分成多个紧密关联的子任务,精确到每一天、每一个环节。最终,陈春光成功跑赢时间,圆满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为华灯改造增添了“百花齐放 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
华灯改造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优化提升方面大胆创新。图为2012年华灯改造后的照片。魏晓彬 摄
组织参与4次华灯光源升级改造,推动绿色转型
为了在祖国生日呈现最美最亮的华灯,每年的5月至9月,华灯班都要对华灯开展一次全面的清洗检修。为了避开长安街的早晚交通高峰,作业只能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间进行,也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季节、一天当中最热的时段。
夏天里的藿香正气水是属于华灯班特有的记忆。清洗华灯看似简单,实则有着严之又严、细之又细的操作规程:6个步骤、37个环节,都是几代掌灯人总结凝练的宝贵经验。
2024年7月,华灯班正在天安门广场进行华灯清扫检修作业。张超 摄
几十年来,华灯的外观始终如一,内部却在一代代“掌灯人”的努力下,悄然发生着绿色转型。陈春光组织参与过4次华灯光源的升级改造。华灯的光源改造需要慎之又慎,要经过反复论证和试点试验,而且要历经寒来暑往的实地测试,最终他们选定了电磁感应无极灯,不仅比原来有了更好的色彩还原度,让大家拍出更美的照片,也实现了节能70%以上,二次重启时也无需冷却、即点即亮,运行寿命可达5万小时以上。
为主动运维、靠前一步,他们还研发了华灯单灯监测系统,通过感应实时电流来监测华灯运行状态,任意一基华灯任意一盏光源发生异常,都能第一时间发现故障,华灯班第一时间处置,如同有了“千里眼”。
此外,为提升华灯的供电可靠性,借助70周年国庆保障的契机,团队成功研发了华灯快切装置,当任何一条供电线路出现异常都可以实现迅速的隔离,如果出现极端情况,也预留了外接电源的接入通道,让华灯有了多重供电保障,赋予了华灯“九条命”。
研发模组化LED路灯,极大降低运维成本
“踏着科技的浪潮,我还有幸推动了首都城市照明从传统到绿色的发展转型。”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工人,陈春光一直主动学习和创新。2009年,北京成为LED路灯应用示范城市之一。他牵头负责22条道路LED路灯试点的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他发现LED路灯的大规模应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LED路灯能耗低、启动快、寿命长,但“千灯千面”“一灯一样”,不同厂家产品的外观、参数等差异巨大,配件不具备通用性,维修时只能整灯更换,给路灯运维及仓储调配带来极大挑战。
2019年,单位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依托工作室,陈春光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模组化LED路灯,并通过技术规范实现了配件的通用互换。后期运维人员对LED路灯进行维护时,只需携带小体积的配件进行巡修,极大降低了运维成本。这项创新成果获得了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去年还获批了国家“两新”项目。目前,模组化LED路灯正在北京市大规模安装。
2024年4月24日,陈春光(左)和华灯班工作人员正在天安门广场检修维护华灯设备。张超 摄
陈春光仍记得,2017年,他成为华灯班第五任班长,当他第一次以班长的身份参与华灯检修,在10米高空正对天安门城楼时,那种油然而生的震撼与激动。“一定要接住接力棒,做好‘掌灯人’。”正是凭着这份赤诚担当,在祖国的核心区,陈春光与同事完成了百余次的重大活动保障,确保了华灯设备万无一失,也与华灯一同见证了国家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2025年4月28日,陈春光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将带头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当好首都‘掌灯人’。”他说。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牵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