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老课本博物馆,还记得“背上书包上学堂”的小小自己吗?
△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里的老课本博物馆 。谢杰 摄
封面新闻记者 谢杰 刘彦君 曾业
说起学生时代,人手一本、天天必读的书籍,学校发的教材课本,大概率会首先闯入脑海。这些教材陪伴你我成长,见证了每个人不可复制的青葱岁月。
4月29日,四川广安协兴镇,一个老课本主题博物馆正式开放。从古代书院读本到扫盲识字教材,从第一套人教版通用课本到“八套半”教材,将历代学子的求学之路娓娓道来。
老课本里藏着历代学子的求学之路
两层楼、三面墙,一个个六层高的黑色木制书架,直入眼帘。上前一看,《中国近代史自学辅导》《初等几何》《电工学》《英语》《化学》……满满当当,全是教材。
△展出的第五套人教版通用教材。谢杰 摄
“您是第1661位老课本博物馆参观者。”4月27日下午,记者在开馆前走进这个老课本博物馆,系统识别到参观者进来,一楼和二楼之间的屏幕上,打出“欢迎词”。
△老课本博物馆入口处。谢杰 摄
“课本(即教科书),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也是代表特定时期、特定时代文化与教育发展水平和规模的重要标志。”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游客服务中心的讲解员介绍,老课本博物馆,是广安建川博物馆聚落6个专题馆之一。
“展品主要有我国科举时代的教材与文献、晚清至20世纪8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课本。”讲解员介绍,馆展览面积约1300平方米,密集陈列老课本近22000本。展馆将老课本与时代场景再现结合,展现了中国千年教育文化和百年近现代教科书史。
顺着参观动线前行,古代教材、晚清课本、民国时期课本、新中国课本四个单元,满目琳琅。讲解员介绍,这里不仅有课本,还有各时期的学校、教室、学习用品等场景和展陈。 “每个单元对该时期极具代表性或典型性的课本进行展示,精彩呈现教材、教科书发展演变的多姿多彩与意趣无尽。”
来自广元的“00后”参观者蒙先生感慨: 一本本泛黄的书,一本本未曾见过的书,让影视作品中那些熟悉的经典镜头,以实物形式再现,“很有年代感、穿越感”。
△游客正在参观。谢杰 摄
别忘记“背起书包上学堂”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什么要打造这样一个展馆?这些书本哪里来的?
“儿时拿到一本书就迫不及待翻开的冲动还在你身体里吗?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你还有和书本对话的时间吗?”四川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建川实业集团董事长、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介绍,老课本博物馆,展出了从古至今的课本教材。
樊建川提到,老课本馆里面比较突出的是“红色课本”,包括红军学习课本、根据地课本、解放区课本、黄埔军校课本。
此外,还有20世纪五十年代的识字课本,可以让现在的年轻人去了解五十年代国家为扫盲和增加国民知识文化水平所作出的努力。 “而从第一套到八套版的人教版教材等,更能唤醒大家的学习回忆。”
策展布局里,有不少设计让参观者直呼“巧思”。
在“21世纪小学生上课”场景照片墙背后,是一个三面LED墙展厅,屏幕上播放着当下全国各地青少年的美好校园生活。展厅正中间,是两多米高“读书郎回眸”塑像。新旧对比,震撼感扑面。
“花了几十年的功夫,收藏了十余万本老课本,这是我喜欢的一个品种,这次,全部运到广安来了。”
樊建川表示,这些馆藏品,都是几十年来一点点收集,打造广安项目时,进行专题策展,便有了这个老课本博物馆。
而且,这个展馆,通过教材能让观众穿越时光,重温当年“背起书包上学堂”的美好记忆,沐浴一场中国百年近现代教育及千年传统文教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