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脚泥”到“指尖控”:智慧算法解锁春耕春管新姿势
新华社合肥4月24日电(记者吴慧珺)谷雨时节的晨雾中,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程夕兵农机化示范大院内传来低沉的机械嗡鸣声。在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种粮大户程夕兵在一块智控屏幕上轻点几下,算法驱动两台机械臂上下翻飞,只见金属抓手精准抓取育秧盘,滚轮毛刷以毫米级精度播撒稻种,覆土机随即均匀铺上营养土……
眼下,江淮大地春耕春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碰撞,一幅科技兴农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
凤阳县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夕兵在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查看秧苗长势。新华社发(高文薇 摄)
走进这座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立体苗床正上演“空中芭蕾”,十层苗床吊篮在轨道上循环移动,喷淋系统根据传感器数据调整水珠角度,阳光穿透玻璃顶棚,伸缩式遮阳网缓缓打开……“以前露天育苗得‘看天吃饭’,现在供电公司牵头为我的农机大院量身打造了电气化智慧育秧中心,这‘秧苗工厂’能24小时恒温恒湿,效率高、效果好。”程夕兵掀起一盘秧苗说:“瞧瞧!才两天就冒青了,这苗齐整得跟尺子量过似的!”
200多公里外的淮北市濉溪县铁佛镇油榨村,麦田春灌正忙。种粮大户邵守玉掏出手机扫了扫田埂边白色电箱上的二维码,电机通电开始抽水。“这一片麦田是智慧灌溉区,灌溉用电就像使用共享充电宝一样方便!”他话音未落,几十米外的水管仰起“脖颈”,水流喷洒向麦田。
如今,203座这样的智能共享用电设备已扎根濉溪县的田间地头,引来汩汩清泉滋养着10万余亩麦田。国网濉溪县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殷辉掀开一个设备控制柜,指着一排正在闪烁的灯解释说:“这套算法系统能随时调度电力资源精准匹配农户用电需求,农户灌溉无需再单独装电表。”智慧灌溉技术的应用成效也尤为显著,最新测产数据显示,濉溪县的智慧灌溉区小麦亩均增产超100公斤。
4月24日,濉溪县铁佛镇油榨村种粮大户邵守玉正在灌溉麦田。新华社发(储运涛 摄)
在合肥市肥西县丰乐镇新华综合农事服务中心,通过高清摄像头、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等,影像及数据被实时回传至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大屏正直播着3公里外新华村一块农田的“健康体检”:“土壤检测数据决定是否需要追肥,高清相机则可以捕捉小麦的拔节进度。”农技专家郭本宏滑动着触控笔,进入肥西县天空地一体化农情监测与决策平台,将虫情测报灯捕捉的蛾类数量导入模型:“看这个虫情数据,要重点防治赤霉病。”农户张伟的手机随即弹出预警信息,他轻点屏幕就预约了次日的植保无人机作业。
暮色中,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的田野上,27岁的王昌操控着无人机掠过麦田。夜视镜头里,荧光药剂轨迹如星河坠落,精准覆盖作物。“4分钟10亩地,北斗导航能自动绕开电线杆。”这位年轻的“农三代”想起爷爷提起过去人工打药:“1人1天8亩地”。如今他的农机合作社已带动约1000户农户,植保效率提升了几十倍。
在来安县水口镇拥巷村,无人机正在进行植保作业。新华社发(徐斌 摄)
曾经需要赤脚踩泥、弯腰插秧的春耕春管场景,如今转变为“指尖滑动、数据奔流”的数字场景,推动农业从“人力密集型”向“算法驱动型”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