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北京出台13条措施促进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发展

4月2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召开北京市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北京提出13条举措,全面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研发及供应链管理能力。

4月2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召开北京市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产出中的比重,形成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路径。

当天发布会上正式发布《北京市服务型制造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5-2027年)》,聚焦北京市高精尖产业,从“发展新业态、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标杆示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等四个方面,共提出13条举措,全面优化服务型制造发展生态,构建与首都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北京市经信局信息软件处处长赵祥伟表示,北京将鼓励企业积极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提出了“产品 服务 生态链”“整机 数据 全生命周期服务”“产品 系统集成”“产品 个性化定制”“生产 体验服务”等针对制造业不同细分产业、不同产品形态的五类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推动企业延伸先进制造业价值链,拓展产业链高价值服务环节。同时,也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探索创新更加丰富的“制造 服务”相融合的新业态。

同时,提升服务型制造创新能力。北京市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定制化研发及供应链管理能力。发挥北京市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及中试验证、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支撑能力,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打造服务型制造标杆示范。在企业培育方面,北京将建立市区两级联动的服务型制造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发布一批典型应用和解决方案案例集,鼓励和引导更多制造业企业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在区域协同方面,围绕京津冀“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发展任务,引导三地聚焦本区域优势产业和服务型制造特色模式,搭建服务与资源平台,创建京津冀服务型制造发展高地。

数字技术赋能服务型制造,可以降低企业成本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作用越发突出。那么数字技术如何赋能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赵祥伟认为,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制造业“重产品、轻服务”的生产模式难以适应客户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数字技术一定会成为服务型制造破解传统制造业企业发展瓶颈、催生多元化服务模式、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抓手。北京制造业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定会产生蓬勃发展的新动能。

首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形成创新服务新模式。传统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时,常面临用户需求不透明、生产与市场脱节等问题。如今,数字技术赋能服务型制造转型要求企业搭建坚实技术底座,通过物联网、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技术体系和技术能力,将用户的需求和企业实际生产制造连接成“一张网”,形成跨地域跨环节、以数据为驱动的生产能力。

他表示,也可以通过数据驱动决策,降低企业成本。生产成本高、定制化难曾是服务型制造的“拦路虎”。大数据技术能挖掘海量用户行为数据,预判市场需求变化,指导企业优化生产计划,有效化解服务型制造所面临的生产成本、数据孤岛等问题,驱动制造和服务进行无限组合,让服务贯穿产品全生命周期。

他指出,人工智能新技术要赋能在应用方,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从人才和技术等角度,通过政策指引有效缓解用人难、用工难等问题。例如,通过数字技术加快工业软件与算法深度融合,自动分析设备故障并提供维修方案,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