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AI时代的学生该如何阅读?这场家校共读分享会给你答案

AI时代的学生该如何阅读?4月23日晚间,南京市金陵河西学校的师生和家长们一起,举行第二届“镜澄湖畔话成长”家校共读分享会,一起谈谈自己的思考。中小学生和老师、家长一起分享了6本经典书籍的阅读感悟,著名作家祁智也专程来到现场,动情讲述《方一禾,快跑》背后真实的亲情故事。

讲述小说背后的真实故事,著名作家参与读书分享

《方一禾,快跑》是著名作家祁智的作品。在分享会现场,祁智叔叔的到来让小观众们非常惊喜。他以嘉宾的身份与小学部五(6)班苏崇嘉同学、苏崇嘉的爸爸苏泽宇先生以及王莉老师带来读书分享。

祁智叔叔告诉大家,这本书的背后有一个真实的亲情故事,三十多年前他在采访中结识了一个9岁的小女孩。她的爸爸突然离世,妈妈又卧病在床。面对如此巨大的家庭变故,小女孩没有丝毫畏惧与退缩,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祁智叔叔一直想为这个小女孩写一部长篇小说,但因为不忍心,三十年来始终没有动笔。三十年来,他又走访了很多学校、家庭和孩子,获得了更多的故事,促使他下定决心写出了这部小说。

这本感人的长篇小说带给老师、家长和孩子很多思考。苏崇嘉小朋友说,他对方一禾快跑的几个场景印象深刻。他坚持跑回家给妈妈做饭、跑到医院给妈妈拿盐水瓶、跑着去公交站台独自乘车上学。他还用AI给这些场景画了一些插画。苏崇嘉爸爸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他看到了为方一禾助跑的一群人。他根据书中的内容复刻了一个聊天群,正是这样默契和无私的关爱,才让方一禾能够勇敢地奔跑着。王莉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书中的老师们也让她非常感动,他们身体力行关心爱护着孩子们,也默默地被孩子们感动着。《方一禾,快跑》这本书让大家体会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爱和陪伴。她说,大家身边也会遇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家庭和孩子,希望大家多给这样的孩子和家庭一些关心、帮助和爱!

AI时代,既善用技术创新更坚守深度阅读内核

分享会上,《小王子》的哲思、《未来简史》的远见、《科技想要什么》的洞察、《北师大的先生们》的传承、《打造学习型大脑》的启迪……经典书籍的共读,让书本智慧、家长经验与学校理念实现深度交融。

小学部三(5)班李厚隐同学和他的妈妈徐银女士,以及英语刘玉祺老师,带大家走进关于责任、离别与成长的星际童话《小王子》。人们常说《小王子》这本童话书,是写给“所有曾是孩子”的大人的。在当下 DeepSeek 能写诗、Gamma 会做 PPT 的时代,书中那句“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听起来弥足珍贵。当算法越来越懂人性,更应该教会孩子什么是“独一无二的爱”。

初中部初一(7)班史君奕同学和他的妈妈顾颖菁女士,以及班主任蔡莹老师带大家在《北师大的先生们》一书中重温北师大先生们的风骨。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执念遇上AI讲台与智能批阅,教育正完成跨越百年的对话——科技或许能重塑课堂形态,却永远无法替代这份穿越时空的生命唤醒。

《打造学习型大脑》一书提供了赋能教育的“最强大脑”。书中揭示的一系列原理,就像给传统教育装上了神经科学的导航仪,逐渐引导孩子们走出成长迷局。初二(2)班史之恒同学和他的爸爸史笑虎先生,以及班主任程旭辉老师,为大家分享了如何用脑科学重构家庭学习场景。

高中部葛天颢同学和他的妈妈王姣女士,以及班主任刘宝嘉老师带来的是关于《未来简史》的分享。站在技术与人性的十字路口,既不能抗拒技术的浪潮,也不能让人性在数据洪流中迷失。情感、文化、良知,这些无法被算法量化的特质,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压轴登场的《科技想要什么》像一把钥匙,解开人们既向往又恐惧技术发展的心结。国际部李唯宁同学和她的爸爸李扬先生以及班主任张育歌老师,揭示科技与教育的共生密码。书中“进托邦”概念尤其发人深省——技术演进既非乌托邦式的完美,也非反乌托邦的灾难,而是像生命体一样在试错中成长,这恰如大家对AI教育的期待。

著名主持人叶帆深度点评表示,金陵河西家校共读会以创新形态诠释了AI时代的教育哲学多维探索。每组分享都彰显着教育者超越工具理性的专业追求——既善用技术创新形式,更坚守深度阅读的本质内核。在AI重塑认知疆域的时代,既要构建“经典 个性”“浅层 深度”“传统 智能”的复合式阅读生态,更要守护人类独有的情感温度与思辨光芒,让技术真正成为滋养智慧阅读者的沃土而非藩篱。这恰是金陵河西教育者以专业智识与育人情怀交出的时代答卷。

据了解,十年前的4月23日,金陵河西校长穆耕森获评《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成为南京市首位获此殊荣的校长。如今,在他的引领下,金陵河西学校通过多元举措推动书香校园建设,“镜澄湖畔话成长”家校共读分享会便是重要项目之一。在AI技术重塑教育的当下,老师们坚信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成长”。

通讯员 糜梦逸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黄艳/文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