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今年发现149种新记录
为摸清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市生态环境部门正在推进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晏波昨天在民生访谈中透露,这次大调查从2023年开始,今年底将完成外业任务和内业整理,这也是本市首次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普查”。
调查吸引了全市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公众等社会各方力量4000余人次广泛参与,也带来很多惊喜——
已经发现的1个新物种——上海膝角隐翅虫;149个新记录中,包括大型真菌10种、高等植物17种、昆虫122种。新发现的东方疣鳞苔、小口鳔鮈和上海膝角隐翅虫等珍稀物种,不仅丰富了上海的生物画卷,也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积极变化。
生物多样性普查旨在全面了解和评估上海地区的生物资源。据悉,本次普查采用了广泛的社会参与模式,这不仅提升了调查的效率,更让普通市民有机会成为生态守护者。通过日常的观察,市民们以望远镜和相机为工具,记录下许多生态细节,他们的参与对生物多样性的探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众多新发现中,东方疣鳞苔尤为引人注目。这是一种对空气质量极其敏感的苔藓,其生存状况反映了上海环境质量的改善。高嵩指出,这种微小的植物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出现无疑是空气质量提升的有力证明。
小口鳔鮈的首次现身上海,则传递出长江生态恢复的积极信号。这种对水质要求极高的鱼类以前从未在本地发现,它的出现暗示长江十年禁渔和生态保护政策取得显著成效。
更令人惊喜的是,调查中还发现了一种可能为全国首例的新物种——上海膝角隐翅虫。这种隐匿于湿地的微小生物,其独特的生存特性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生物知识,也展现了上海生态多样性的深度。
在新记录的149种生物中,不少发现来自学生们的参与,其中还包括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贡献。这不仅见证了新一代对生态环境的日益关注,也体现了生态教育在提升公众生态文明素养方面的成效。
此次大规模的生物普查行动,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上海生物多样性的认知,更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未来,上海将持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共同守护这座城市的生态宝藏。
《摸清上海生物多样性“家底”!今年发现149种新记录》
栏目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