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中国试爆“非核氢弹”,温度超过1000!威力是TNT的15倍?真假?
硬朗有型当属战术衬衫!速干透气,高弹舒适,耐磨抗撕裂。立体剪裁,战术动作不受限。指挥官战术速干短袖衬衫在手,拉满阳刚之气!点击下图购买





所以说,这个 " 非核氢弹 " 到底是咋回事?



氢弹的威力有多大,想必大家的心里都有数。如今中国有了一种 " 威力堪比氢弹 ",同时又 " 不受国际公约限制 " 的新型炸弹,那岂不是可以随便去炸别人了?难怪说中国 "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 呢!

但仔细看完了相关的原始报道,以及报道中提及的论文后,军武菌只能说,《南华早报》不愧是 " 香港记者 ",起标题的艺术,我们真是自愧不如啊,但凡有一点军事和物理、化学常识,恐怕都发明不出 " 非核氢弹 " 这种名字!

从定义上来分析,氢弹是一种利用核裂变装置(即原子弹)的爆炸能量,引发氢元素的同位素氘、氚等轻核素的核聚变反应,从而在一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核武器,也被称作热核武器、聚变核武器。

也就是说," 氢弹 " 得名于氢元素的同位素氘、氚,和氢气没有任何关系。作为一个专有名词," 氢弹 " 的名字是不能乱用的,就好像你把猴子扔进游泳池里,也不能管它叫 " 水猴子 " 一样。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这枚所谓的 " 非核氢弹 " 由中船重工某所开发,该单位主要负责水下武器的研发。" 非核氢弹 " 的主要爆炸材料是一种镁基固态储氢材料——氢化镁。在实验中,装药 2 千克的 " 非核氢弹 " 在 " 不使用任何核材料 " 的情况下,产生了 1000 ℃的高温,且高温的持续时间超过两秒,是同等 TNT 爆炸的 15 倍。

然而在传播过程中,部分没有常识的自媒体直接将 " 高温持续时间是 TNT 的 15 倍 " 给篡改成了 " 威力是 TNT 的 15 倍 "。
这两种说法的差距有多大呢?
军武菌举个例子吧。过年的时候,很多年轻人之中都流行一种 " 加特林 " 烟花,一点燃就是噼里啪啦的向外喷射。而这个 " 加特林 " 烟花,燃烧的温度就已经超过了 1000 ℃,燃烧时长更是超过 1 分钟。


按这个标准," 加特林 " 烟花的 " 威力 " 起码得是 TNT 的 500 多倍!
化学比较好的网友可能知道,氢化镁不仅是一种易燃物,而且在高温高压下会生成氢气和镁,个个都是一点就着的主。不过相比氢气,氢化镁的体积要小得多,1 立方米的氢化镁就能储存 110 千克的氢气,化学稳定性也比较好,储运还是比较安全方便的,所以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储氢材料。

没过多久就有人意识到,储运方便,能够释放大量易燃气体,这不是天生做炸药的材料吗?
事实上,这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炸药,最早都是为了其他目的研制的,有些是急救药品,有些是老鼠药,也有些是彩色涂料,只是偶然被发现了爆炸用途。如今,氢化镁也逃不脱这个 " 飞起来 " 的命运。

为了写这篇文章,军武菌花费了整整 4 元巨款,下载了这篇公开论文。

事实上,这篇论文的内容与什么 " 非核氢弹 " 不能说是关系密切吧,至少也能说是毫不相干。这次实验仅仅是一次极为简单的爆炸实验,不要说是什么武器实验,恐怕就连 " 炸弹 " 两个字的门槛恐怕也没摸到。

在论文中,中船重工某所的一个研究团队为了研究氢化镁的爆炸机理,制作了几个非常简单的起爆装置,通过引爆炸药的方式对氢化镁药柱进行激发,并观测了爆炸产生的火球和冲击波。整个实验其实非常简单,最大敌氧化镁药柱不过 2 千克,既没有用到复杂的观测设备,也没有什么 " 超级武器 " 参与其中。

在测试中,氢化镁由于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高压,迅速分解成氢气和镁,这两种易燃物,特别是释放出的大量氢气又进一步燃烧,产生了巨大的、持续时间长达 2 秒多的高温火球,内部温度则超过了 1000 ℃。

相比之下,同质量的 TNT 炸药爆炸时,产生的高温火球持续时间非常短,仅有 0.1 秒左右。因此虽然 TNT 炸药爆炸时瞬时温度会超过两三千度,但主要依赖冲击波,而不是燃烧来对目标造成杀伤。从这一点看,氢化镁的燃烧持续时间的确远远超过了 TNT。

但在爆炸威力上,氢化镁的表现就远远不如 TNT 了。事实上在实验中,缺乏约束的氢化镁爆燃过程中几乎没有明显的冲击波产生。而在约束条件下,发生定向爆燃的氢化镁在 2 米距离上产生的冲击波最多也还不到 TNT 炸药的 40%。

也就是说,氢化镁的爆炸威力是远远无法和 TNT 炸药相比的。
说到这,可能就有人想问了:闹了这么半天,你这个氢化镁的威力不要说跟核弹比,就连 TNT 都不如,那还有啥意思呢?
其实,事情还真没有这么简单。





虽然从论文中来看,氢化镁的爆燃性能还赶不上一些已经投入实用化的空气燃料炸弹,但作为一种新兴材料,氢化镁还存在很多研究上的空白,很有可能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力的材料。例如将氢化镁与其他不同成分混合引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加入氧化剂后,这种材料又能否用于水下武器的研发?这些都还是未知数。
不过,不论再怎么说,这篇论文中的爆炸装置都还只是非常初级的研究,还远远摸不到武器化的边,距离实用化还有非常远的距离,更不是什么 " 非核氢弹 " 了。
-END- ▲别忘了关注我们


拿在手上有种比纸还薄的清透感,不敢想象穿在身上究竟有多凉快 ~ 不仅薄,还很透气,撑开面料就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透气孔,30 多度的天气也不易产生汗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