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农创客图鉴:非遗薪火、田园牧歌与咖啡里的江南诗行
在太湖烟波与洞庭山色之间,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在吴中大地悄然生长。当非遗茶香漫过千年古村,当咖啡醇厚浸润青石板路,一群新农人正以创新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江南诗行。从国家非遗传承人到跨界民宿主理人,从电商学院副院长到三轮车艺术家,这群农创客以“非遗 ”“咖啡 ”的跨界方式,在苏州吴中区构建起农文旅融合的生态闭环,让千年农耕文明焕发出青春中国的蓬勃朝气。让我们循着茶香果韵与咖啡醇香,走进这场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乡村振兴实验。
古法新韵:邹光旗的碧螺春传承密码
作为碧螺春非遗传承人,邹光旗的双手在铁锅与键盘间自如切换。师承省级非遗大师周永明的他,用十余年锤炼出超越国标GB/T18957感官标准的制茶技艺,2018年更参与碧螺春国家标准实物样审评,成为行业规则的书写者。在央视《我的美丽乡村》的茶艺展演中,他让古法炒制的“手不离茶、茶不离锅”绝技惊艳世界;在抖音直播间里,单条300万播放量的爆款视频,让碧螺春茶香飘进年轻一代的心田。
他更用设计唤醒沉睡的乡土: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寻觅半山”民宿,在粉墙黛瓦间开出苏州首个“和绿”乡村咖啡馆,带动90余户岛民改造100栋闲置农房、焕新650亩土地。其中“娴墅”民宿获评2024全国丙级民宿,500余位村民因他重拾家园梦想,增收2500万元。张苏荣的田园方程式,正在太湖畔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咖啡新浪潮:四位主理人的江南风味实验室
沈磊:古村落的咖啡诗学
王馨玉把奶奶的老式小卖部改造成“粗茶咖啡”,货架上碧螺春茶叶与枇杷蜜罐相映成趣。她用水果研发果酱冰棒,推出“四季风物日历”限定菜单,让每杯碧螺春拿铁都沉淀着西山的四季更迭。与周边茶农直采的合作模式,既保证食材新鲜,更让农户收益直达咖啡馆吧台。这里不仅是城市人的乡愁驿站,更是联农带农的温情纽带。
徐斌:三轮车上的乡村艺术
严逸飞的“湖与”民宿面朝烟波,用极简美学重构农文旅边界。精酿啤酒流淌着洞庭山果香,咖啡种植园延伸着产业链条。这位太湖边长大的“90后”,以“酒店标准 民宿温度”的管理哲学,让“湖与”成为连接城市与乡野的文化沙龙,更让苏州乡村的红利与底蕴在城市发展中生生不息。“这些农创周边产品,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能够赋予品牌独特的文化属性,让客人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黏性。”主理人严逸飞如是说。
政策沃土:苏州吴中区的农创生态培育
近年来,在“技能提升-创业孵化-产业升级”的培育闭环中,苏州吴中区以“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为牵引,通过打造“1 N 1”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程,组建全区“新农人”发展联盟,构建“五支队伍 全链培育”的农创生态体系。围绕“新农创”“新农匠”“新农服”“新农商”“新农干”五大方向,通过“训赛融合 多元培育 成果转化”的闭环机制,以民宿运营、村咖经济、农村电商等新业态为切口,通过“技能大赛 农创客培育 新农创大赛”的立体培育模式,让邹光旗的农村电商学院有了标准教材研发的支撑,让张苏荣的“青承农耕”合作社获得经营模式创新指导,更让沈磊的“二十四节气咖啡宴”、徐斌的“三轮车艺术计划”等创意项目获得更多孵化支持。
在这片江南文化的厚土上,农创客们以一杯茶、一间房、一季果香,编织着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乡村振兴图景。当非遗技艺遇上数字浪潮,当咖啡香浸润古村落,吴中的故事永远在续写最新篇章。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