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脑洞, 不能为违法而开
AI时代,几人欢喜几人愁。
在AI芯片巨头寒武纪A股收盘价强势超越茅台、坐实“新股王”之位当天,8月28日,良品铺子因AI生成的“花生上树”海报陷入争议。两则新闻,均指向AI这把“双刃剑”。
尽管良品铺子随后致歉并承诺,对所有产品宣传材料进行全面科学性核查,但其实它最该反思的,不是海报疏忽,而是宣传失真——人们支持、看好人工智能,但对以假乱真的Deepfake(即深度伪造技术),实在烦不胜烦。
如何治理AI造假?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给出一个方案——未来,所有AI合成的内容,都必须依法打“电子水印”
人们苦AI造假已久。
“辣眼睛”的AI“脑洞”,污染社会认知。“相亲相爱一家人”里,长辈分享的视频里神童辈出。1岁的婴儿会干家务;2岁的小孩写一手好毛笔字……若只是提供情绪价值倒还好,问题是,网民认知参差不齐,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解构真实,贩卖奇观,不知不觉中,AI还在疯狂污染知识库。从各种未经核实甚至七拼八凑的信息到奇奇怪怪违反常识的视频,Deepfake的信息越多,DeepSeek等AI大模型越可能抓取到虚假信息学习。久而久之,AI幻觉陷入循环黑洞,人们再难在互联网上搜寻真相,不同群体间的认知差距也会越来越大。视频一刷、AI一看,九年义务教育都白干。
“好卖相”的AI广告,污染营商环境。良品铺子宣传好东西,却不去拍真实的照片,AI生图是省事儿,却也给虚假宣传开了“传送门”。直播里饱满的大果,让人垂涎欲滴,冲动下单,结果到手是残次品;满屏的美女模特,看着衣服是丝绸,结果到手是“抹布”……实际上,如今商家借助AI制造商品“幻象”比比皆是,甚至能“山寨”同行整个店铺,让原创商家处境艰难。还有消费者,用AI伪造“劣质产品”证据,以此给差评、逼退款、薅羊毛。生意双方“所见即所得”,所见的是虚假,所得的是骗局。
“太逼真”的AI克隆,成为违法捷径。通过AI换脸、AI语音生成等技术,在虚拟世界克隆一个人已经非常简单,甚至有时候“连亲妈都分不清”。你以为视频里和你说话、找你要生活费的是你女儿,其实是骗子;你以为正在带货的是偶像,其实也是骗子——前不久,奥运冠军全红婵、王楚钦就莫名成了“三无”鸡蛋代言人。还有人把普通人照片换脸到色情片上,以此造谣、敲诈,8月30日,女台球运动员王思诺发布视频称,自己遭人恶意利用AI人工伪造淫秽视频并传播。她报警后,有很多相同遭遇的网友站出来支持她。Deepfake的手还可能无底线伸向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每个人,窃取隐私、毁坏名誉、诈骗勒索、歪曲真相,如此乱象,必须严管。
为什么人人痛恨Deepfake,却屡禁不绝?
造假被“赋能”,批量生产。今年以来,“80后死亡率突破5.2%”“DeepSeek就AI模型违规关联王一博与某腐败案发布道歉声明”等假消息,一度引得舆论哗然。甚至有黑客在国际新闻中换脸两国元首,制造恐慌。从文字到视觉,AI让造假的门槛更低,传播的速度更快,识别门槛却更高了。
“反制”慢半拍,技术和监管强制性不足。其实给AI“打码”的技术早就可以实现,无论是生成端还是使用端,都可以通过直接在图片/视频等内容上加水印的方式,或者,用类似“藏头诗”等方式,把辨识标签隐藏在文本和数据信息中。只不过,由于过去没有强制要求,各AI技术方案提供商担心标识后会影响使用率,为了市场竞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如今,《办法》实施,技术监管有了强制力,从源头给生成内容打标签、给Deepfake上“镣铐”,给观者一双“火眼金睛”。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加速到来,但AI运用不能蒙眼狂奔。值得一提的是,在8月28日寒武纪登顶“新股王”当晚,公司就发布公告,八次提到“风险”、十遍强调“理性”,谦之又谦。正如创始人陈天石说:“和行业前辈比,我们还是个孩子。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长跑才刚刚开始。”人工智能时代,以技术“钢印”让Deepfake出局,也只是对决的开始。
从信息生成到传播,每一步都需要“把关人”。在生产端标注“AI”并非一劳永逸,技术端和“黑客”斗法,让水印清洗难上加难;平台主动识别、标注AI造假,有效打击货不对板、AI诈骗等行为。而媒体乃至每个人,都要进一步提升信息识别能力,遇到夸张惊悚的信息和图片别着急转发。
正如《意见》中提到,“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人工智能,固然聪明,却不能让其聪明才智用在歪门邪道上。
本期话题
日常生活中,你用到了哪些AI?如何有效监管人工智能?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撰文/刘志杰
编辑/郭书琼责编/谢梦马艳琳审核/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