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里,一位青年学者从异乡客到“新成都人”
2016年9月,37岁的伊朗青年学者Moudi Mahdi(慕迪·迈赫迪)拖着两个大行李箱走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潮湿的空气中飘着火锅的香味,这是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成都。 “当时我连‘你好’都不会说,出租车司机帮我搬行李时,我只能不断地重复‘Thank you’。”回忆起初到成都的场景,慕迪的眼中仍闪烁着光芒。 如今,作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的慕迪正在准备永久居留申请材料。“成都已经成了我的家。在这里,我能安心做研究,也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慕迪·迈赫迪
求学之路:
跨越千里的学术机遇
“在伊朗,读博士就像攀登一座高山。”在来中国前,慕迪已在伊朗担任了九年的大学讲师。“硕士毕业后就在大学工作,但我一直渴望继续深造。”
他回忆道,转机出现在2015年。当时他已获得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导师建议我考虑中国。”
他同时申请了中国的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四川大学,最终四川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最先到来。
“我的伊朗朋友在成都工作,他告诉我,‘成都的生活就像波斯的细密画,需要慢慢品味’。”说到这里,他笑着模仿朋友的语气,“成都的生活节奏很舒适,你一定会喜欢”。
初到成都时,慕迪对这座城市的认知还停留在网络搜索的结果。“我来之前查到的都是‘四川人爱吃辣’‘成都大熊猫’这样的信息。”他以为“这里就是个普通的内陆城市”。
现实很快打破了他的想象。“从机场到学校的路上,我就被震撼到了。”慕迪回忆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完全是个现代化大都市。”更让他惊喜的是,成都人的热情,“大家会用英语主动问候我是否需要帮助。”
▲慕迪在成都生活
在四川大学攻读博士期间,慕迪遇到了导师,他将这段时光视为受益一生的岁月。
“我的恩师是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他说,“刚开始我对国际期刊论文写作一窍不通,第一篇SCI论文写了整整11个月。”令他感动的是,尽管工作繁忙,教授总是耐心指导。
扎根蓉城:
教学科研的双重收获
2019年6月,慕迪顺利通过博士答辩。同年9月,在导师的力荐下,他入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然而,就在工作渐入佳境时,因个人原因,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中国。
后来,他接受了一份荷兰科研院所的工作。但是,“荷兰物价高昂,每个月根本存不下钱。”这段海外经历反而让他更加思念成都,“不仅是物价,更重要的是人情味。”
慕迪说,“在荷兰,邻居见面只是点头微笑。在成都,无论科研,还是工作,我和导师、同事都是朋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非常紧密,这也是中国文化吸引我的一方面。”
2022年,随着中国入境政策调整,慕迪立即着手办理返蓉手续。重返成都后,慕迪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找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与学院科研团队的通力合作,两年间连续发表了4篇高水平SCI论文。
尽管在管理学院科研成果丰硕,但由于专业原因,慕迪的个人发展依然受限。
去年7月,他顺利转入资源环境学院。“我的研究方向是水资源管理结合AI技术,正好契合学院的学科布局。”他介绍道,在教学方面,他承担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四门课程;在科研方面,学院专门为他配备了科研团队。
▲慕迪在成都生活
家的感觉:
从异乡客到“新成都人”
工作之余,慕迪深度融入成都的市井生活。他时常去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有一年在人民公园,一位阿姨拦住我问是不是单身。”慕迪模仿着四川口音,“我说是的,她马上问‘好多岁嘛’,听说我40多岁后扭头就走,嘴里还念叨‘年龄太大了’。”这段经历成了同事间的笑谈。
美食是另一个重要纽带。他特别钟爱成都的串串,“围坐在小桌子旁,边吃边聊,这种氛围在伊朗很难见到。”
在慕迪的手机里,珍藏着一张特别的照片:去年春节,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同事邀请他去老家参加90岁奶奶的生日。“奶奶给我夹菜,叔叔拉着我喝白酒,虽然语言不通,但那一刻,七千公里的乡愁突然有了着落。”
▲慕迪参加同事奶奶的生日聚会
这种归属感也体现在政策层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的同事根据中伊两国免税协议,协助他办理退税2.8万元;学校不仅提供人才公寓,还协助其进行四川省外籍高层次人才认定。慕迪说,“这些细节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被接纳。”
如今,慕迪正在准备永久居留申请材料。“成都已经成了我的家。”他望向办公室窗外的一片绿意,“在这里,我能安心做研究,也能享受生活的美好。”
作为成都快速发展的见证者,慕迪特别提到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升。“2016年,英语标识还很少。现在的医院、地铁都有双语服务,年轻人英语水平明显提高了。”
当下,他正积极推动成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学术交流,“希望能诞生更多国际合作成果。”
他说:“我弟弟现在做中伊净水设备贸易,我常劝他来成都看看。”
“成都是一座离开后会让人魂牵梦萦的城市。”慕迪告诉记者,“这几年,我有很多外国朋友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中国,但有趣的是,他们中的许多人最终又想回来。”
他提到一位曾辗转荷兰、澳大利亚的朋友,“那位朋友现在正计划重返成都,他说最想念的就是这里的生活气息。如果要用一种味道来形容成都,我想没有比火锅更合适的了——沸腾的红油里翻滚着成都人的热情,市井的烟火气中藏着生活的本真。”
慕迪进一步解释道:“火锅的精妙之处在于它的包容与亲和。就像成都这座城市,既有国际化的活力,又保持着宜居的特质。在欧洲,一顿简单的晚餐可能就要花掉半天工资;而在成都,你可以用亲民的价格享受热腾腾的火锅,这种‘可触及的美好’,正是让人念念不忘的原因。”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摄影记者 周仕军 部分图据受访者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