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总“跑偏”? 揭秘AI产品经理“外挂”: 上下文工程!
今天,咱们来聊点真正能提升你产品“IQ”的话题——最近在AI圈爆火的“上下文工程”(ContextEngineering)。是不是觉得这词儿听着挺高大上,但又有点摸不着头脑?别急,作为一名深耕AI领域的产品经理,我敢说,这绝对是你驯服AI的终极奥秘!
大模型有记忆吗?(这个“灵魂拷问”咱们最后揭晓!)
开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有点“哲学”的问题:你觉得大模型有记忆吗?
有人觉得“它能跟我一直聊,肯定有记忆啊!”也有人可能在想“它每次开新对话都像失忆一样,应该没有?”这个问题,咱们先放一放,文章末尾会给出我的答案,相信你看完上下文工程,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
上下文工程:从“提示词咒语”到“智能剧本”
说起来,“上下文工程”这个概念真正被推到风口浪尖,得归功于最近硅谷AI大神们的“神仙对话”。
今年7月,知名电商平台Shopify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托比·卢特克(TobiLutke)在社交媒体上的一番话,瞬间点燃了整个AI圈的讨论火焰。他直言:“比起‘提示词工程’(PromptEngineering),我确实更喜欢‘上下文工程’(ContextEngineering)这个术语。”紧接着,AI大神安德烈·卡帕西(AndrejKarpathy)也迅速跟帖表示赞同,他将上下文工程称为“一门精深的科学,也是一门巧妙的艺术。”
听到这,我的DNA直接动了!以前,我们总在琢磨怎么写出“魔法咒语”般的Prompt,指望模型能“心领神会”。但现在,上下文工程的提出,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不只是在给模型下达指令,更是在给模型“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里包含了它完成任务所需的所有信息、背景和工具。
为什么说是“科学”?
因为它像一门严谨的实验设计:系统提示词、用户输入、少量示例、检索增强生成、相关数据、工具、状态、历史记录、以及信息压缩等。信息给得太少或格式不对,模型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太多或不相关,就会疯狂消耗Token和算力,导致成本飙升、性能下降——这是我们产品经理最头疼的“投入产出比”难题,当开发跟你抱怨“这个需求太复杂了,算力不够!”的时候,你是不是感觉被点穴了?
为什么说是“艺术”?
因为它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把这些信息投喂并让模型效果最“出彩”,需要你像艺术家一样,用直觉、经验甚至创意去“打磨”。这就像我们设计AI产品的交互流程,同一个功能,不同的设计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用户体验。它需要我们具备发散性思维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卡帕西更是犀利指出:“大多数AIagent的失败,不是模型的能力不足,而是上下文的失败。”这句话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里!多少次,苦口婆心给开发、测试、运营讲解需求,产品MVP仍然“跑偏”?多少次,评审会上大家鸡同鸭讲,最后变成“互相甩锅”?根源就在于——对“上下文”理解出现了偏差!
所以,上下文工程的核心就是: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格式提供恰当的信息。要求我们系统性地考虑所有能影响AI决策的信息流。
认识大模型的“记忆容量”:上下文窗口
要深入理解上下文工程,就必须先了解一个核心概念——上下文窗口(ContextWindow)。简单说就是大模型一次性能够“记住”或处理的信息量上限。窗口越大,能“装”的信息越多,理论上模型的理解力就越强。
我们来看看它的“进化史”
GPT-2:最大上下文窗口约2048tokens,差不多能装1~1.5页A4纸的内容。
GPT-3:提升到4096tokens,已经能塞下一篇完整的新闻稿或技术报告。
GPT-4(128K版本):直接突破天际,达到惊人的128,000tokens!这什么概念?《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英文版全书约77K,都可以放进上下文窗口中!
看起来好像越大越好,对吗?现实往往不这么简单——并不是!
尤其是当我们构建复杂的AIAgent时,它可能需要长时间运行任务或频繁调用外部工具。这意味着Agent会反复把之前的上下文整段带入计算,疯狂消耗Token!
这就像你让AIAgent帮你做个复杂项目:先查日历、再发邮件、接着做个总结……每一步,它都可能背着几十K的上下文“跑流程”!这感觉就像让你每天上班都得背着一本《哈利波特全集》去通勤。Token就是钱啊!成本瞬间飙升,效率反而可能下降,而这就是AI产品经理必须面对的现实痛点。
揭秘:上下文到底包括哪些“干货”?
那么,在大模型决策前需要搞清楚“我知道什么”、“你在说什么”、“我该怎么回”,这些“干货”到底指什么呢?
简单来说,上下文就是模型在做出决策或生成回复前,所依赖的一切相关信息。
我们引用GoogleDeepMind高级AI关系工程师PhilippSchmid的说法,他把“上下文工程”拆解成几个关键模块,每一个都和我们AI产品设计息息相关:
系统提示词(SystemPrompt):这就像给模型“立人设”!比如告诉它:“你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大学教授,擅长AI领域知识,别乱说敏感词,别谈政治,要说人话。”一开始就定好它是谁、要干嘛、怎么说!想想我们做产品,是不是也得先明确产品定位和品牌调性?
用户提示词(UserPrompt):也就是你问模型的问题,比如:“请写一篇关于上下文工程的短视频脚本!”这才是它开始工作的信号。也是用户需求的直接体现。
短期记忆:指的是当前对话的上下文,比如你刚说了啥、它刚回了啥,它都记着。这就好比开会时,针对当前议题的实时交流和反馈。
长期记忆:这就厉害了!比如你之前告诉它你喜欢“技术风”的回答,它就记下来了。哪怕今天是新开对话,它也能“懂你”。这不就是产品经理梦寐以求的用户个性化、持续学习能力吗?
工具调用(ToolUse):比如查日历、发邮件、查天气……这些操作的过程和结果,都会写进上下文,让AI知道之前做过啥,别重复操作。简直就是AI产品实现复杂业务逻辑和跨系统协同的关键!
检索增强(RAG):大模型还可以查资料,比如你有个企业知识库,它会去里面检索抓取相关内容,加到上下文来参考。完美解决了大模型知识滞后、容易“胡说八道”的问题,也让企业内部知识资产价值利用最大化。
结构化输出:有时候要它用特定格式说话,比如输出JSON、表格,甚至生成代码结构——也得在上下文里说明清楚。这对我们API对接、数据处理和自动化流程来说,至关重要。
当你把这些都清晰地组织起来,大模型才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
如果上下文“翻车”:AI产品经理的“心塞”瞬间
如果上下文设计不当,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就像产品设计不良会导致各种Bug一样:
上下文中毒:当AI在调用工具时,带回错误信息,这些错误信息会污染整个上下文,导致后续推理全盘皆输。这就像我们产品上线后发现数据源出了问题,导致整个分析报告都错得离谱,最后所有部门都来找你“算账”……
上下文干扰:上下文太长,混杂太多信息,会让模型“注意力分散”,没办法专注重要内容,就像开卷考试桌上放了一堆没用的参考书,严重影响效率和准确性。
语境混淆:一些无用的信息可能影响模型判断,导致它答非所问。
上下文冲突:比如,上下文中如果出现前后矛盾的内容(比如不同版本的需求描述),模型可能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导致答复混乱或错误。这就像我们经常遇到的,某个需求文档更新了,但旧版本的说明还在流传,导致开发和测试拿到的是不同版本,然后就……“互相扯皮,项目延期!”你懂的。
Anthropic也明确指出:Agent通常会参与跨越数百个回合的对话,需要谨慎的上下文管理策略。所以,作为AI产品经理,必须重视这些挑战!
四大上下文管理策略:明智记忆、高效筛选、巧妙压缩、精准隔离!
面对这些挑战,这四大策略,将是你在AI产品设计和优化中的“法杖”:
1.输入(WriteContext):让AI“有迹可循”
AI也需要“记东西”,有三种方式:
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像是历史资料、老任务、旧知识,可以跨会话记住。比如Reflexion会通过模型反思总结经验;GenerativeAgents还能定期生成新记忆,越用越聪明!这不就是我们希望AI持续学习、自我进化的能力吗?
暂存器(Scratchpad):就像人类打草稿、写便签,记录临时信息。AI也会边做边写,保存在“便签本”里,方便用、方便查!
状态(State):记录任务过程中的关键变量,比如函数调用结果、操作路径,像“项目日志”一样,方便后续追踪。
就像咱们做项目,有历史文档
(长期记忆)、便签纸
(暂存器)、任务记录
(状态)。AI也一样,这些都得准备齐全!
2.筛选(SelectContext):让AI“去伪存真”
信息太多怎么办?当然不能全塞进去!要做的就是:从所有记忆中筛选出最相关的部分,只喂最关键的信息给模型!来源包括工具结果、便签本、长期记忆、知识库内容等。
就像去知识仓库挑资料,挑最有用的几页就行,别整个仓库搬过去!这能有效解决我们信息过载、模型“跑题”的困扰。
3.压缩:让AI“精简高效”
上下文再大,也不是无底洞!要学会“浓缩精华”!
总结(Summarize):比如把1000字内容→总结成200字要点,保留关键信息。
裁剪(Trim):删掉无关内容,省空间、提效率!
像Claude甚至能在上下文快满时自动压缩。
这就像我们做需求分析,要学会提炼核心需求,砍掉不必要的枝蔓,精简而有效。
4.隔离(IsolateContext):让AI“专注高效”
不同任务的上下文混在一起会“打架”,所以要拆开、分区、隔离处理,防止信息污染。
状态分区:像文件夹一样,把不同任务信息分开放。
沙盒保存(Sandbox):信息只在内部临时使用,用完即扔,不外泄。
多智能体分区:多个Agent各自处理各自的部分,互不干扰,最后合并结果!
就像多个团队各干各的活,互不打扰,最后再按照排期交成果!
总结:赋能AI,也在赋能自己!
面对大模型长上下文的挑战,我们也要学习这个模式:
先记录信息(写)
再筛有用内容(选)
然后做浓缩(压)
最后做好隔离管理(隔)
这样,AI才不会“被信息淹没”,能更高效地思考与行动,真正从“机械”变“智能”!而作为AI产品经理,掌握上下文工程,也就掌握了更高维地设计和管理AI产品的能力。
回到开始的问题:大模型有记忆吗?
答案揭晓
我的回答是:默认情况下,大模型本身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记忆”的。
当关闭页面,或者开新的对话窗口,它就会忘了你是谁。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我昨天聊的事情,今天还可以接着聊呀?”
那是因为我们有上下文窗口!它可以临时“记住”一些内容,但这完全依赖于你当前这次对话的内容。一旦超过“上下文长度限制”,早期的对话就会被“遗忘”。所以,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记忆”,更像是一种基于有限“注意力”的“临时缓存”。
而上下文工程,正是为了弥补大模型“短期记忆”的局限,并通过各种策略,赋予它更强大的“语境理解”和“信息管理”能力,让它在每个回合都能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各位从业AI的朋友们,看完这篇文章,是不是对上下文工程有更深的理解呢?它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更是我们AI产品经理提升产品价值、解决痛点的关键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