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 Circulation:经房间隔穿刺入路可减少导管消融术中的脑损伤
近期,Gregory M.Marcus教授及其团队在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一项名为TRAVERSE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该研究比较了经房间隔穿刺入路与经主动脉逆行入路在减少急性脑损伤方面的效果,同时评估了手术安全性和术后神经认知功能的变化。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导管消融术的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其他需要进入左心室的手术提供了潜在启示。
研究背景
室性心律失常的导管消融术是心脏电生理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治疗手段之一,但其潜在风险——尤其是术后脑部病变的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超过半数的患者在术后磁共振成像中检测到脑损伤,这一现象促使研究者探索更安全的治疗路径。传统上,经主动脉逆行入路是导管消融术的常规选择,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经房间隔穿刺入路逐渐成为一种可能减少动脉系统栓塞风险的替代方案。TRAVERSE试验(经房间隔入路与经主动脉逆行入路减少系统性栓塞的比较研究)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的有效性比较试验,旨在验证经房间隔穿刺入路是否较经主动脉逆行入路更能减少脑损伤。
研究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131名接受导管消融术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按1:1随机分配至经房间隔穿刺入路组(69名)和经主动脉逆行入路组(62名)。主要终点是通过磁共振成像检测到的急性脑损伤的存在;次要终点包括临床表现的并发症、手术效果以及术后6个月的神经认知评估结果。在62名随机分配至经主动脉逆行入路组并接受术后脑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患者中,28名(45%)表现出急性脑损伤,而在69名随机分配至经房间隔穿刺入路组的患者中,19名(28%)表现出急性脑损伤(P=0.036)。在临床表现的并发症或手术效果方面两组间未观察到显著差异。在经主动脉逆行入路组,有更多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被判定为具有认知障碍高风险(33%对比房间隔穿刺入路组的19%),但随访中存在较大的失访率。
研究结论
在接受导管消融手术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与经主动脉逆行入路相比,经房间隔穿刺入路在不牺牲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可将急性脑部病变的风险降低近一半。鉴于脑部病变可能由栓塞致病机制引起,脑部磁共振成像的检查结果或许反映出其他器官也有受损的倾向;这些发现可能也适用于其他需要进入左心室的手术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