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厂商里终于有人绷不住了, 第一个传出投奔华为的是零跑

造车新势力分为两大阵营:一个是新势力厂商,代表企业有“蔚小理”、零跑、哪吒;一个是新势力品牌,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品牌,代表品牌有问界及鸿蒙智行几界、深蓝、阿维塔、岚图、极狐等等。还有一股新势力是跨界进入汽车产业的,代表是华为、小米。新势力厂商由于独立上市一直坚持自研智驾,新势力品牌都积极拥抱华为把乾崑智驾ADS当成主打竞争力。

当零跑汽车与华为的深度合作传闻在业界激起广泛的涟漪效应,这场看似是技术联姻的背后,实则是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格局重构的缩影。作为全球智能驾驶技术引领者,华为乾崑智驾ADS正成为新势力品牌新车的标配,而零跑汽车作为新势力厂商阵营中的一员,放弃自研智驾而采用华为的智驾ADS方案,相当于放弃了造车新势力厂商最后的底线。

华为技术矩阵构筑护城河

华为在汽车产业的技术渗透已形成阶梯化战略布局。从基础零部件供应到HI模式(Huawei Inside)全栈解决方案,再到智选车模式的深度赋能,其技术输出呈现多维度渗透特征。最新发布的乾崑智驾ADS 4更构建起从L2级经济型需求到L3级高端市场的全覆盖能力。这种技术分层策略,既为不同量级车企提供进阶路径,更构建起覆盖10-100万元价格区间的技术护城河。

与华为深度合作的车企技术人员透露,ADS 4的分布式架构设计颇具战略深意。相较于传统集中式计算方案,其前向雷达与侧向雷达的独立运算单元配置,使系统在应对鬼探头、隧道盲区等极端场景时,决策响应速度提升40%。这种技术特性与零跑汽车主攻的10-20万级大众市场形成高度契合,为双方合作奠定技术适配基础。

零跑汽车的全球化突围战

在浙江车企加速出海的浪潮中,零跑正演绎着独特的增长叙事。2025年前七个月,其国内交付量突破5万台大关,出口业务同比激增287%,1-5月海外销量达17200台。董事长朱江明设定的2025年海外销量目标直指5万台,较2024年实现近四倍跨越。这种双线增长态势,折射出企业在技术自研与生态合作间的精准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零跑的技术自研率已达68%,在三电系统、智能座舱等领域形成垂直整合能力。这种“全域自研+适度开放”的战略选择,使其在接入华为技术体系时具备更强的适配弹性。相较于其他新势力厂商,零跑选择华为的深层逻辑在于:通过头部科技企业的技术背书,在全球化进程中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同时规避全栈自研带来的巨额投入风险。

智能汽车赛道的战略博弈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路线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华为系以全场景解决方案形成技术联盟,英伟达阵营凭借Orin芯片占据高端市场,高通则依托Snapdragon Ride平台深耕中端市场。这种格局下,车企的技术抉择已演变为生存战略。某智能驾驶研发负责人指出:头部科技企业与主机厂的深度绑定,正在改写产业权力结构。

零跑若最终牵手华为,其意义将超越单一合作事件。对华为而言,这将是ADS技术矩阵在大众市场的关键落子,有望打破现有合作车企集中于高端品牌的格局。对零跑来说,华为的技术赋能将使其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双重保障:既可通过ADS 4的L3级功能突破欧洲NCAP五星门槛,又能借助华为海外渠道网络加速市场渗透。这种技术+渠道的协同效应,恰逢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300万辆的历史性时刻,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

零跑和赛力斯有何不同

2025年注定是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时刻,零跑与华为的“技术共舞”揭示着智能汽车时代的深层逻辑:当技术迭代速度超越传统供应链响应周期,生态化合作正在取代垂直整合,成为破局的关键密码。这场联姻的最终走向,不仅将决定两家企业的命运轨迹,更可能成为重构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版图的重要注脚。众所周知,赛力斯是与华为合作最成功的车企,但海外新能源汽车业务开展并没有零跑顺利,为何零跑可以拿华为的技术方案去开拓海外市场,这背后的逻辑就是零跑和赛力斯一定有着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