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形象受损, 理想汽车法务部有权利为用户维权吗?

最近,理想i8与乘龙卡车碰撞的视频引起了多方的关注和讨论,随着涉事三方联合声明的发布,此事件已经告一段落。然而,理想汽车法务部近期的一条微博,则又让理想汽车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

事情经过

2025年8月7日上午9点30分,理想汽车法务部官方微博发文称,近期收到多位车主举报,反映各网络平台集中出现大量针对理想车主负面评价的误导性信息,极大损害了理想汽车用户形象,致使理想汽车用户线上线下生活遭受严重侵扰。

经公司核查,此类负面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在多平台密集发布,具有多频次、内容高度同质化等特征,涉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以8月3日为例,自0时至早7时,仅1个平台就集中出现45篇以《以前真没注意,理想车主,没有意外,一律乱停车…#理想车主》为主题的相同视频。即便是凌晨时段,大量密集地攻击仍未收手,直到现在,还未停止。这一行为背后的黑力量,在挑战社会的良知和法律的底线。

对此,理想汽车将坚定站在我们每一位的车主背后,并警告背后黑手,公司正在固定相关证据,将坚决通过平台投诉、发起民事诉讼、刑事报案等一切法律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维护广大用户和公司合法权益。

从理想汽车法务部晒出的用户与官方客服的聊天记录可以得知,有理想汽车用户的车辆被无缘无故扔垃圾。理想汽车用户打开一些网络平台,看到了有很多攻击理想汽车、说车主乱停车或不文明行为的言论,该用户认为是有组织的蓄意抹黑理想汽车和用户。

法务部介入维权的法律边界

在互联网上,对于车主不文明行为的报道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对于车主行为造成的舆情,汽车厂家很少会亲自下场干预,更别提动用法务部了。

理想汽车针对用户反映被线上线下生活遭受严重侵扰的情况,动用法务部介入维权,旨在维护广大用户和公司合法权益。对于公司合法权益受损,法务部介入维权尚可理解。那么问题来了,当用户权益受损时,车企法务部是否有权代为维权?

律驰驾道观点

一、车企法务部是否该为用户形象受损维权?

理想汽车法务部因大量针对理想车主负面评价的误导性信息损害用户形象,宣布将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此举引发了关于车企法务部是否有权为用户形象受损进行维权的争议。

从法律层面看,车企法务部主要职责是维护公司合法权益。当用户形象受损且这种受损与车企声誉紧密相关,甚至影响到车企正常经营和市场评价时,车企法务部介入维权有一定的合理性。例如,大量有组织的负面评价不仅损害车主个人形象,也可能使公众对理想汽车品牌产生负面印象,进而影响销量和市场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车企法务部为用户维权可视为维护公司间接利益。然而,从用户个人权益保护角度看,个人形象受损通常属于个人隐私和名誉权范畴,一般应由个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车企法务部介入可能会引发“越俎代庖”的质疑,毕竟用户是独立民事主体,有其自主维护权益的权利和方式。

二、负面评价是否构成有组织违法犯罪?

理想汽车法务部称大量针对理想车主负面评价的误导性信息涉嫌有组织的违法犯罪,这一指控成为事件的焦点之一。

要判定负面评价是否构成有组织违法犯罪,需从多个方面考量。从行为特征看,如果负面信息24小时不间断在多平台密集发布,且内容高度同质化,如8月3日0时至早7时,仅1个平台就集中出现45篇相同主题视频,这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布行为确实超出正常舆论范畴,具有违法犯罪嫌疑。

从法律角度,若这些负面信息存在编造虚假事实、恶意诋毁等行为,就可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如侵犯名誉权等。但仅凭目前信息,要确切认定构成有组织违法犯罪还需进一步调查取证,确定是否存在幕后黑手操纵、资金支持等违法犯罪的关键要素。

三、车企法务部维权能否有效维护用户和公司权益?

理想汽车法务部宣布将通过平台投诉、发起民事诉讼、刑事报案等法律途径维权,其效果能否达到维护广大用户和公司合法权益的目的引发争议。

从积极方面看,车企法务部拥有专业法律团队和资源,通过法律途径维权具有一定威慑力。平台投诉可使不实信息得到及时处理,减少负面影响扩散;民事诉讼可以要求侵权方承担民事责任,如赔偿损失、消除影响等;刑事报案若能证实存在违法犯罪行为,可追究犯罪者刑事责任,从根本上打击侵权行为。

然而,车企法务部维权也存在一定挑战。网络环境复杂,信息传播迅速且广泛,即使通过法律手段处理部分侵权行为,也难以完全消除已产生的负面影响。而且,法律程序往往耗时较长,在维权过程中,用户和公司可能仍会持续受到一定程度的侵扰。此外,如何准确界定侵权范围和责任主体也是维权过程中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