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林西县:从“一把火”到“一把金”的生态农业增收路

走进林西县十二吐乡巴吉沟村资源秸秆综合利用车间,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堆成小山的秸秆经过晾干、粉碎、去土、热压等工序变成可利用的生物质颗粒,一场“变废为宝”的绿色革命正在悄然上演。

从“一把火”到“一把金”。“往年这些裹着残膜的秸秆,喂牲畜怕生病,堆田里招虫害,烧了又污染空气。”种植大户康永明指着打捆完的秸秆垛感慨。“如今加工厂按亩回收,每亩增收30多元不说,环境也清爽了。”

巴吉沟村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生产线

在巴吉沟村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车间,经历资源化嬗变的农业废弃物不胜枚举,玉米芯、柿子秧、牛粪等废弃物都能制成燃烧颗粒,价格较传统燃煤降低近17%,既降低了农户取暖成本,又减少了碳排放。此外,巴吉沟村积极探索废弃菌棒二次利用,将废弃菌棒回收加工成燃烧颗粒,再将颗粒以每吨850元的价格供应给食用菌基地,满足春季发菌燃料需求,真正实现“取之于菌,还之于菌”。

除了燃烧颗粒,玉米秸秆、谷秸等经粉碎去土、去膜后还能加工成饲草颗粒,成为牛羊养殖的优质饲料,成功打通“农田—饲料厂—养殖场”的绿色闭环,还让每吨秸秆价值跃升至1000元以上。

曾经散落田间的秸秆不再是村庄刺目的“疮疤”,如今,随着巴吉沟村秸秆资源综合化利用车间的运营,这些“生态包袱”正变成“香饽饽”。巴吉沟村党总支书记王志民感慨:“过去一把火烧了的秸秆,现在一吨能卖上千元,村里环境好了,村集体增收更稳定了,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从田间到车间,巴吉沟村构建起了一套精细化资源回收体系,不仅让秸秆从“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更串起一条完整的生态循环链:秸秆加工饲草颗粒反哺养殖业,燃烧颗粒替代燃煤守护蓝天,废弃菌棒“二次上岗”减少资源浪费……“种-养-肥-产”四环相扣的模式,让农业资源在循环中增值,让乡村产业在绿色中振兴。

“眼下,我们正加速推进菌棒颗粒加工试验与燃烧热值测定,未来计划通过扩大秸秆收储规模、优化季节性产能调配,推动颗粒加工全年运转,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打开绿色通道”。说到秸秆资源综合化利用的前景,十二吐乡党委书记吉日木图信心满满。

从“生态痛点”到“产业亮点”,林西县正以创新之笔,在广袤田野间书写着绿色发展的动人篇章。(杨玉婷、王雅琪)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