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近一年有9所知名高校成立AI学院,AI学者称“不担心过热”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5月9日,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冯诺依曼研究院,由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学系讲座教授、思谋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贾佳亚担任院长。

这是国内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相关学院浪潮下的最新一例。据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去年4月至今的大约一年时间里,国内有不少于9家知名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相关学院或研究院。AI浪潮下,高校对孵化AI企业的作用难以忽视。

至少9所知名高校成立AI学院

记者了解到,香港科技大学冯诺依曼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整合具身智能、生成式AI、先进超级运算等技术,聚焦新一代多模态AI系统、增强AI逻辑推理能力、开发机器人智能技术、利用AI 3D理解生成创建虚拟生态系统、利用大模型改革医疗保健服务这五大研究领域,后续将加强产学研合作,计划培训超100名博士生。

贾佳亚告诉记者,在AI芯片出口相关限制之前,香港科技大学已购买了一批英伟达H800计算卡,香港只有香港科技大学有相对较多的H800,这种资源也是能把新研究院做成较大规模的背景。

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表示,学校的目标是在具身智能、多模态大模型、可信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并加速科研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

香港科技大学成立冯诺依曼研究院之前,高校已掀起人工智能学院设立潮。2024年起,不少于9所知名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相关学院或研究院,一些学院由校长、AI领域知名学者担任院长,其中一些是二级学院,设立在计算机相关的学系或学部之下。

2024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都成立了相关学院。2024年4月,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 X”两个重点方向,由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担任首任院长。当年4月和6月,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也成立人工智能学院。12月,武汉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学院,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担任院长。

今年还有至少5个知名高校成立相关学院。除了香港科技大学,今年2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也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深圳大学则于4月揭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北京大学4月成立科学智能学院,该科学智能学院导师由多位院士领衔。5月,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德沛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下设17个研究中心。

“我并不担心(纷纷设立人工智能学院)过热。” 冯诺依曼研究院副院长、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谭平告诉记者,AI让大家看到非常多可能性,AI也根本性地改变了很多领域,包括基础科学、医疗制药、机器人,所以会有那么多学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来加大投入。

多名香港高校教授参与创业

高校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背后,是高校研究力量与AI业界的紧密联系。自2022年底ChatGPT掀起新一波人工智能浪潮,高校孵化的创业企业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追溯到国内大模型发展早期, 2018年成立的非营利研究机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依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AI领域单位。该研究院2020年就将主要精力倾注于大模型,为业界培养了一批大模型骨干,智谱AI核心团队成员、面壁智能核心成员、月之暗面CEO都曾参与过智源“悟道”项目。该研究院因此有国内大模型“黄埔军校”之称。

这波大模型浪潮中,一些初创企业联合创始人或发起人就是高校教授。例如,AI Infra算力公司无问芯穹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长聘教授、系主任汪玉发起,公司联合创始人及CEO夏立雪是汪玉的学生;大模型公司无限光年创始人漆远是复旦大学浩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大模型公司面壁智能联合创始人刘知远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大模型公司智谱AI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唐杰创立。

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表示,2024年上半年生成式AI企业创始人中,AI领域科学家或科技巨头AI研究负责人占比32%,“占比三分之一左右证明AI技术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技术底座仍在高速动态发展的时期,科学家类型的团队更容易理解技术的边界和可用性。”

聚焦香港高校,跨域学术界和产业界成为不少香港AI和具身智能领域学者的特点。具身智能和机器人领域有“大疆教父”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李泽湘还联合发起创立位于东莞松山湖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该基地已走出云鲸智能、海柔创新等企业。初创企业中,记者了解到,2021年成立的具身智能和触觉传感器初创企业戴盟机器人也孵化于香港科技大学,公司联合创始人王煜是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研究院创始院长,CEO段江哗是王煜的学生。

AI领域,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曾是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贾佳亚2017年加入腾讯优图实验室任杰出科学家,后创立思谋科技。香港科技大学此次设立的新学院,副院长谭平此前在阿里先后任AI Labs计算机视觉首席科学家、达摩院XR实验室负责人。

相比AI独角兽中的“清华系”等,香港高校孵化创业公司的生态有什么特点?贾佳亚告诉记者,香港高校整体规模和人员数量比不上清华、北大等高校,但香港在科创领域可以凭借质量取胜。

“香港研究(生态)呈分散型,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研究。而在其他一些地方,很多高校是通过构建研究院、学院等形式集合很多学者来做重要工作,香港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孵化出非常重大的项目或企业少一些。但香港的特点是有很多小而精的公司。我也希望能结合两种模式的优势并达到平衡,通过研究院聚合人才和大脑,再将重要项目推荐给投资人,孵化为独角兽及更大规模的企业。”贾佳亚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香港高校研究力量已辐射到周边地区,不少企业设立在大湾区其他城市。大疆、思谋科技、云鲸智能、海柔创新、戴盟机器人都位于深圳。

去年11月,英伟达CEO黄仁勋被授予香港科技大学工程学荣誉博士时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师生创办了超1800家初创公司,其中走出4家独角兽公司,英伟达在大湾区也有所收益。25年前,英伟达来到中国,在香港、上海浦东、北京、深圳的研究中心已经有很多香港科技大学的校友和长期工作伙伴。

一家孵化于香港高校的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的CEO告诉记者,公司最开始坐落于深圳福田保税区,便于与香港高校的实验室联系,随着公司规模扩大,现准备搬至深圳其他位置。相比国内其他城市,在深圳创业一大优势是距离香港的科研力量较近。

不过,高校研究力量要以什么方式催生创业公司,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有关注AI领域的投资人告诉记者,高校教授创业也存在一定风险,原因在于可能缺少创业经验。创业能获得成功的高校教授往往不只是在科研方面有建树,也有在产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由教授孵化企业、让学生或有经验的人管理企业是一种较可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