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18年从田间到国际,四川省劳动模范曹柳正书写着中国制造的实践篇章

在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有一位从农田走出的工程师,他用18年将国产农牧机械精度推至国际前沿,在螺杆与齿轮的精密配合中,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开辟出一条技术突围路径。他就是四川省第九届劳动模范、四川众鑫盛农牧机械有限公司科研中心膨化工程师曹柳。

曹柳工作现场。李若菡摄

2020年盛夏,公司车间双螺杆膨化机因能耗高企陷入停摆。曹柳顶着42℃的高温驻守试验舱38天,在螺杆齿合角度上撕开突破口。2022年,国内首台三螺杆膨化机118X3问世,产能较进口设备提升23%、能耗直降18%。其核心在于327个零部件的毫米级重构——螺杆与衬套间隙从0.1毫米压缩至0.05毫米,剪切效率跃升40%。如今,该机型已覆盖13省饲料厂,年节省电费超2000万元。

而面对800万/台的进口设备垄断,曹柳团队更是将实验室转化为技术攻关基地,在精密测绘中撕开技术封锁。2021年寒冬,团队用激光扫描仪3个月测绘2380个数据点,将“技术黑箱”拆解为可复制图纸。通过“等间隙齿合 动态补偿”技术,国产设备在同等产能下寿命延长50%,其独创的联轴器过载保护系统可在0.3秒内完成动力分离,故障率骤降67%。目前,该国产替代方案已为企业节省采购成本超3亿元。

2023年,在印度孟买,曹柳携自制测绘仪直面瘫痪的某国膨化机。他钻入油污机舱,48小时内诊断出轴承预紧力不足与水冷系统堵塞,并创新植入涡旋水冷模块。60天鏖战后,设备在50℃高温下持续运行72小时无热衰减,为印度客户挽回千万美元损失。此次跨国技术服务,标志着中国农牧机械技术方案获得国际市场认可。

多年来,曹柳坚持“车间即课堂”的培养理念,带领团队建立故障案例数据库,用实践淬炼锻造技术梯队:“95后”工程师陈默在广东某老旧设备改造中,通过听诊器检测三级行星轮啮合异常,成功修复服役23年的核心部件;王浩在山东某企业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12分钟精准定位轴承故障,维修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3倍……团队累计培养11名技术骨干,获授权专利6项,人均年产值突破500万元。

从田间地头走出的技术工匠,在螺杆螺纹的精密世界里书写着中国制造的实践篇章。当曹柳获评“制造强市先进个人”时,第七代智能膨化机正在车间进行最后调试——旋转的螺杆上,镌刻着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技术追赶到局部领先的发展轨迹。在0.01毫米的精度坚守中,在每度电的效能提升里,这支技术团队始终保持着对技术前沿的突破能力。(李若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