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评论:从“高喊退票”看旅游管理升级之路

  五一假期的张家界景区,游客的退票声与峰林云海形成刺眼反差。这场拥挤危机不仅暴露了传统景区接待能力的短板,更凸显了旅游业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

  景区最大承载量需要动态化管控,这是多年来“假期拥挤综合症”之下得出的深刻教训。国家文旅部2023年专项检查显示,部分5A级景区的实时客流监测存在数据延迟、系统孤岛等问题。反观北京环球影城通过门票分时预约与排队时长预警系统,将游客平均等待时间大幅缩短;上海迪士尼利用智能手环实时追踪各区域人流密度,每隔若干分钟更新一次导览建议。这些实践表明,整合票务系统、监控设备与移动端数据的全域感知网络,是破解拥堵难题的基础。

  像张家界这样的山岳型景区,管理复杂度会更高,如何实现技术赋能也就更迫切。黄山风景区通过“索道载客量—步道摄像头—气象监测”多维度数据融合,建立三级客流预警机制,并通过景区大屏、短信、APP三端同步推送;华山采用AI摄像头识别危险路段聚集人群,自动触发语音疏导提示。这都是近些年来各地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设想一下,如果在像张家界这类地形复杂的景区,引入无人机热力监测、窄带物联网定位等技术,应该可以实现立体化人流调控。

  景区服务升级口号喊了多年,其关键就在于如何让游客的切身体验进一步优化,使智慧服务贯穿游览全周期。苏州拙政园在购票环节嵌入AI问答机器人,提前分流游客咨询压力;广州长隆度假区通过游客画像分析,向家庭群体优先推送亲子项目预约时段。这些创新表明,通过数据挖掘预判需求,能将被动应急转化为主动服务——例如为登山游客智能推送休憩点人流量,或向临近超载区域的游客自动发放餐饮优惠券分流。

  当前,中国4A级以上景区中,智慧化管理系统的覆盖率已超七成(据《2023中国智慧旅游发展报告》),但实际应用深度参差不齐。旅游旺季的“人潮焦虑”,实则是检验景区数字化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唯有建立“监测—预警—调控—反馈”的完整闭环,让技术赋能贯穿从门票预约到应急疏散的每个环节,才能真正实现“智慧”与“温度”的兼容,让游客的期待不被拥挤“挤占”。(王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