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假积极”带偏“实干风”
别让“假积极”带偏“实干风”
四季萍安
治理“假积极”式干部,要加强党性锤炼,树牢正确的政绩观,深刻认识到工作为人民群众所认可,关键是要真正将实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创造出造福于民的实实在在的成绩。
工作假积极的核心在于假。在上级面前刷存在感积极,对下级关心爱护消极;表态落实积极,真抓实干消极;搞表面文章积极,做绣花功夫消极……假积极会带来一系列危害,滋生一系列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挫伤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助长虚假落实、口号落实等歪风邪气,损害“实干家”“闯将”的幸福感获得感。长此以往,容易招致干部群众的诟病,甚至迟滞事业发展步伐。
“假积极”,这个看似矛盾的词汇,实则揭示了极少数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他们表面上忙忙碌碌,似乎总是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但却是在做表面文章,缺乏实质性的工作成果。这种“积极”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责任的逃避和对工作的敷衍。他们通过制造忙碌的假象,试图掩盖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和懒惰,以此来获得上级的认可和同事的赞许。然而,这种虚假的积极不仅无法真正推动工作,反而会浪费资源,降低效率,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要让“假积极”变成“真积极”,要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要切实认识到工作积极不等于加班加点,干得多不等于干得久,有没有成效才是关键所在,只要高质量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到点下班也未尝不可;要充分完善考核指标,定量定性考核,既要注重每一项工作扎不扎实,也要注重有没有取得切实成效,还要科学设置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价,避免“嘴皮子功夫”在考核中鱼目混珠;要在加强监督上下功夫。评价一个干部是否积极,既要看上级单位和领导的意见,也要看下级单位和同事的意见,更要看群众的意见,避免“双面人”的出现。
治理“假积极”式干部,需要引导其转变观念,树牢正确的政绩观,真正把实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还要用好考核“指挥棒”,完善监督机制,既要看每一项工作干得扎不扎实,也要注重实绩和实效,避免不干实事、弄虚作假的干部“鱼目混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靠党员干部久久为功。广大党员干部要常常自我革命,时时自我净化,提醒自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别让“假积极”带偏“实干风”,谋事做事、干事成事,永葆为党为民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