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别被“毒鸡汤”毁了婚姻!5个忠告破解夫妻幸福密码

今年一季度离婚登记63万对,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7万对。这离婚数据的背后,无不说明人们对婚姻的失望。就像一位粉丝留言:“那些令人窒息的日子,我深有体会,那条回不去的路,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它的曲折。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逐渐失去了往日的激情,不再相爱,只是孩子的父母,尽管同行,却已不同心。”也难怪别人都说:婚姻就是一座围城,还没有结婚的人,总是拼了命的想进去瞧一瞧,可身处婚姻之中的人,却对婚姻充满了失望,甚至日日都是煎熬——其实大部分人的婚姻过得不幸福,并不是本身缺乏幸福感,而是因为不明白以下五点,在这里,我总结了让你拥有幸福婚姻的五个忠告。

忠告一,不要相信网络毒鸡汤

网络盛行的时代,到处充斥着“说教”,充斥着“毒鸡汤”。当然,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毒鸡汤”所包含的道理,不能一味的否定,也不能完全的相信,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和看待。因为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观念不同,认知不同,每个人的情况更是多样化和差异化,这就导致了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也不一样。对方是否爱你,并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只有你自己心里最清楚。而不是通过那些“毒鸡汤”去寻找答案,这本质上是用简单公式衡量复杂情感的伪命题。

若是我们完全相信那些网络流传的“毒鸡汤”,不仅会让我们对于稳定的夫妻关系产生疑惑,更可能会对原本牢固的婚姻基础造成破坏。真正健康的夫妻关系,需要放下参照“毒鸡汤”的焦虑,在共同生活里感知对方给予的温暖、呵护、包容和体贴。当遭遇情感困惑时,与其机械套用网络中的情感教条,倒不如坦诚沟通彼此需求,毕竟最懂这段感情温度的,永远是身处其中的两颗真心。

忠告二,不要在生气时做决定

许多夫妻在吵架时,尤其是情绪激动时,会像孩子赌气般随口说出“离婚”二字,虽然是无心之举,但是已经给婚姻蒙上了一层阴影,当说的次数多了,就很容易变成真的。所以,当两个人情绪激动时,千万不要把“离婚”二字挂在嘴边,更不能做任何决定,因为生气时说出的话和做出的决定,百分之九十会后悔。夫妻之间的磕磕绊绊,本身就是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感情再好的两个人:一生中都有200次想要离婚和50次想要掐死对方的冲动,还有1000次质疑当初的选择。

夫妻二人与其在发生争吵时争论不休,不如先冷静下来,各自去厨房倒杯温水或者去给绿植浇浇水,等情绪回归平静时,再回到桌前进行双方沟通。真正值得警惕的是:夫妻之间,并不是偶尔的唇枪舌剑,而是日复一日积攒的怨气。如果每次争吵后都能和好如初,感情反而会历久弥新。当某天你们回忆起最激烈的争吵时,发现记忆最深的不是当时随口而出的“离婚”二字,而是每天下班回家时深情的拥抱,这样的婚姻才算是真正的幸福。

忠告三,不要总想着去改变对方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别怪伴侣毁了你!谁痛苦谁改变》,这里面详细阐述了“无法改变伴侣,只能改变自己”的道理。即使对方为了你做出改变,也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是一辈子的改变,因为“江山易改,本性难易”,这是原生家庭刻在骨子里的“三观和教养”。所以,你不要煞费苦心的去改变对方,到头换来的也是一种失望。你要明白:真正的相处智慧,在于区分“原则性问题”与“个性特征”——前者如“责任感缺失”需要积极去沟通;后者如“习惯不同”大可不予理会。

与其耗费精力改变对方,不如改变自己,让自己得到成长并学会接纳。情感专家指出,强迫改变会触发对方的心理防御机制,而你学会接纳,往往能唤醒个人自觉调整。那些当初对方让你“心动的特质”,和后来你想改造的“他的缺点”——就像两棵并排生长的树,既要根系交织互相滋养,又要留出枝叶自由生长的空间,这样的夫妻关系才能既紧密又和谐,才能在岁月沉淀里享受到婚姻的幸福。

忠告四,不要对彼此有期待

夫妻关系中最舒服的相处模式就是:既能互相尊重,又能彼此独立。两个人在一起如果不想那么累,就要学会放低自己,对彼此不要有过多期待。因为,婚姻中的幸福感往往源于对“完美伴侣”的执念松绑,也就是要学会接纳伴侣的任何不足之处。与其用自己理想化的标准要求对方,不如正视真实的人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和思维模式。真正和谐的夫妻关系,在于放下 “完美伴侣”的幻想,并停止用“让自己满意”的标尺衡量伴侣。

世界上并没有人天生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所有的磨合都是建立在相互愿意的基础之上。所谓的磨合并不是单方面的妥协,而是两个人的双向调整,比如:急性子要学会放缓节奏,慢性子要尝试提高效率,不同的消费观通过制定共同预算达成平衡。关键不在于对彼此有期待,而是要做到彼此互补。那些令人羡慕的默契夫妻,并非天生绝配,而是经历过无数次的“相互妥协”——他们能够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动机;能够在差异中寻找第三种解决方案;能够为家庭幸福共同努力。

忠告五,不要相信三观不和

有些夫妻,无论出现何种问题,都归咎于“三观不和”,却忽略了我们的个人观念与认知也会随着人生成长而发生变化。因此,所谓的三观不合,在某些夫妻关系中,纯属是一种借口。真正考验夫妻感情的,并不是两人初识时的三观匹配度,而是能否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体谅——当伴侣开始注重家庭时,你能否从工作狂模式切换成陪伴模式;当伴侣开始追求事业成功时,你能否把控制欲转化为支持力;当伴侣渴望浪漫与仪式感时,你能否给予情感互动等等。

三观从不是婚姻幸福的绊脚石,成长惰性才是。那些能白头偕老的夫妻都懂得用“共同成长思维”看待差异。事实上,过于相似的三观反而更容易让彼此陷入认知疲劳,夫妻双方适度的三观差异若能转化为互补优势,往往能提升婚姻生活的幸福度。夫妻关系的韧性不在于寻找完美契合的另一半,而在于培养共同成长的能力,这才是婚姻走向幸福的必经之路。

婚姻的真谛,或许就藏在那对夜市摆摊的老夫妻身上:妻子负责吆喝,丈夫默默整理货品,收摊时自然接过对方手中的推车。他们没有浪漫情话,更没有鲜花钻戒,却在数年风雨中,把三轮车推成了诺亚方舟。当我们放下对完美婚姻的执念,才能看见真正动人的风景——两个不完美的人,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完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