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家信用卡分中心年内关停,区域性收缩与业务模式转型并行
4月份以来,全国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异地机构的关停节奏显著加快。公开信息显示,交通银行本月已集中终止了绍兴、杭州、沈阳、哈尔滨等10家异地信用卡分中心运营。继交通银行之后,广发银行、民生银行等机构也同步跟进,选择关停异地信用卡机构。据统计,2025年以来,上述3家全国性商业银行累计关停的信用卡异地分中心数量已达28家,呈现出显著的区域性收缩特征。
具体来看,4月25日,河北金融监管局公告同意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保定、唐山分中心终止营业。而在4月23日,浙江金融监管局集中批复同意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绍兴、金华、嘉兴、杭州、温州、湖州等分中心关闭。仅4月份以来,交通银行信用卡中心就有11家异地分中心完成关停,年内累计关停数量已达23家。此外,民生银行关闭了信用卡中心东北、华北、华中三大区域分中心,广发银行则关闭了昌吉、牡丹江等分中心。
此次调整呈现出向东北、华北等地区集中收缩的地域特征。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表示,银行出于风险控制和成本优化的考量,优先收缩部分区域的信用卡业务线下网点。未来区域性调整可能进一步扩大,尤其是经济增速放缓、人口外流压力较大的地区,信用卡业务将加速向线上化、数字化迁移,线下机构精简的趋势将难以逆转。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信用卡分中心短期集中关停存在业务转型、成本压降、监管要求和属地改革四大原因。信用卡行业需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经营”,传统分中心独立运营成本高,效率低下。鉴于发卡量下降、消费额萎缩,关停冗余机构可优化资源配置。
“加快信用卡属地经营转型”是2024年多家银行年报中提及的核心战略,其本质是将信用卡业务从过去的总行垂直管理模式转向“总行统筹 分行属地化运营”的新架构。交通银行副行长周万阜在该行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交行信用卡业务过去由信用卡中心集中直接经营,这一模式在快速发展阶段优势显著。但随着业务发展进入新阶段,旧模式局限性日益凸显。为更好满足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交行已改革信用卡业务模式,从集中经营转为分行属地化经营,将信用卡业务纳入属地零售业务统一管理,由分行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分中心划归分行管理是对信用卡事业部制的优化升级,在保持总分行体制稳定性的前提下,可充分依托分行网点资源、客户基础和本地化服务优势,提升业务经营效能。这一调整本质上是成本收益权衡的结果——既顺应行业息差收窄背景下的降本需求,也为后续精细化运营铺路。
从部分银行的数据来看,年报显示,去年交通银行境内银行机构信用卡在册卡量6300.94万张,同比下降11.66%,信用卡累计消费额24513.35亿元,同比下降12.81%;招商银行信用卡流通卡9685.9万张,流通户6944.09万户,实现信用卡交易额44185.59亿元,同比下降8.23%;平安银行信用卡流通户数4692.61万户,同比下降12.9%,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23205.1亿元,同比下降16.57%。
展望未来,银行需紧紧围绕数字化这一核心,通过场景深度嵌入、强化风险管控以及推动零售业务协同等举措,重新构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银行还应精准把握消费贷转型以及区域化深耕所带来的机遇,在存量市场中努力开辟出新的增长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观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