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城市如何变长红城市,专家提了这几点建议
在短视频流量为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非旅游目的地城市在一个打卡地、一个美食、一件事、一首歌曲等相关的短视频蹿红之下,迅速获得网络关注成为网红城市。
但多数城市也迅速归于平静。热闹过后,这些网红城市获得了什么?非旅游目的地城市该如何接住“天降”流量?为此,新京智库采访了相关专家,他们从几个层面为“流量焦虑”的城市主政官员开出了“药引”。
建立应对机制与内容体系三套护栏
“现如今网红城市热得快,冷得也快。”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李明德坦言,城市传播热度越来越呈现“脉冲式”特征,从2023年的淄博烧烤,到2024年春天的天水麻辣烫,再到短暂出圈的开封,“从爆红到冷却”的周期正在不断缩短。以天水为例,其搜索热度从3月18日峰值的14554迅速跌落到3月30日的3492,热度衰减之快令人咋舌。
李明德对新京智库表示,这种“网红泡沫化”的城市现象有其内在结构性特征,可归纳为“三高两低一失衡”:高强度的流量依赖、高度雷同的消费场景、高负荷的资源承载,伴随着文化内涵密度偏低、产业生态的低韧性,以及供需结构的长期失衡。
城市在短期流量推动下,往往倾向于复制爆款模式,如统一打造“美食一条街”“打卡照相点”等模板式景观,试图快速聚流,但容易引发审美疲劳、文化稀释和体验错位,导致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戴俊骋教授对新京智库建议,破解“网红泡沫化”不能仅靠单点调整,而应建立系统性的城市营销机制与内容更新体系。各地应设立专门的城市传播或营销团队,既可以由体制内媒资单位承担,也可以引入专业第三方团队,形成常设机制,持续产出有节奏、有深度的传播内容。
李明德建议,地方政府应建立三套机制作为“护栏”。首先是数据监测与预警机制,实时掌握城市热度变化及相关内容的传播趋势,提前准备调整策略;其次是内容更新与创意机制,持续研发与城市定位匹配的新叙事、新场景,避免内容老化;最后,服务评估与治理反馈机制,动态评估城市在“红”期间的承载能力、服务质量和口碑表现,并及时调整政策供给。
让街景“打卡”也“打动”
对于越来越多城市热衷于建设打卡地的现象,戴俊骋指出,网红城市建设中常见的一类误区,是将城市空间的传播功能简化为“拍照背景板”。这种“为拍照而生”的设计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制造流量,但如果缺乏内容支持、文化关联和情绪承载,就极易陷入视觉疲劳与内容同质,最终被游客遗忘。
“城市奇观不能只是猎奇。”戴俊骋强调,真正具备可持续传播力的街景,必须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消费行为与分享方式。当代年轻人需要“及时行乐”的即时感,需要轻松、可参与、能分享的空间结构。一个成功的街区,不仅要好看、好拍,更要好感、好留,甚至好再来。
众建筑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臧峰在谈到“奇观”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时也表示,建筑或街景如果只是放大尺度或拼接光效,很难持续吸引注意力。“东方明珠这样的地标,是时代和城市气质共同造就的。但后来全国各地的模仿塔,并不能再成为奇观。因为奇观的前提是‘稀缺性’,不能复制,也不能照搬。”
因此,臧峰认为,一个城市如果希望街景成为长期吸引力的载体,就必须从本地文化出发,创造独特的视觉表达和空间体验,而不是拼贴式“网红场景”。
李明德则从数据角度进一步指出,单一打卡点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客流,但复游率和停留时长极低,形成不了有效的消费闭环和品牌沉淀。以成都太古里、西安大唐不夜城为例,这些街区并非靠单一场景取胜,而是通过将商业、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可游、可逛、可互动的复合街区生态系统,赋予了城市空间活力和生命力。
戴俊骋也提到,未来可持续街景应呈现“两类特质”:一是承载“宏大叙事”的文化场景,具备历史沉淀和精神象征意义;二是呈现“轻盈细腻”的“小确幸奇观”,如有趣的墙面涂鸦、巧妙的互动装置、富有生活气息的街头艺术,这些设计可以打动人心、激发分享欲望,而非仅供打卡合影。“不是所有好看的设计都能留下记忆,能够触发情绪反馈的设计,才有品牌生命力。”
在政策层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吴必虎建议,城市街景的更新不应仅限于“景观美化”,而要融入整体生活节奏与在地文化。“你不能只造景,不造人。不管是老街更新,还是新区设计,都应该让当地居民能参与、能使用、能认同。游客拍照,居民生活,这才是城市空间的理想状态。”
这意味着,从“打卡”走向“打动”,不仅是形式的转变,更是治理理念的跃迁。主政者在推进城市形象建设时,应超越表层符号操作,将街景作为城市文化的物理延展,真正实现传播价值、空间价值与情感价值的统一。
政府、大V、市民需三方协同
在流量主导的当代传播环境中,城市形象的建构早已不是政府“单向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平台互动的“协同创作”。戴俊骋表示,“城市内容的生产机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过去官媒主导,转向政府、创作者与普通市民共同完成的一种‘内容共创’模式。”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格局下,网络大V成为城市形象的重要放大器。吴必虎强调,“在一个信息扁平化的时代,电视台和报纸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网络大V凭借强粉丝黏性与内容策动力,能够显著放大城市内容在社交网络的传播力。”
吴必虎建议,地方政府应顺势而为,主动与适配型的内容创作者建立合作关系,而非仅仅依赖行政推送。“想推美食,就请吃货博主;想讲文化,就找文化类达人,而不是‘大V越大越好’。”
吴必虎对新京智库表示,地方政府在面对网络创作者时,应该摒弃“雇佣关系”思维,转向“协同伙伴”思维。一方面,地方政府要提供足够的信息素材和传播便利,包括开放拍摄场景、提供城市叙事资源、允许风格创新;另一方面也要设立红线,如导向管理、版权规范、价值观底线,确保传播内容符合城市形象与主流导向。
李明德认为,政府在与网络创作者合作过程中,应扮演“方向引导者”和“协同赋能者”的双重角色。首先,应搭建多元协作平台,联动大V、内容公司、高校与文化机构,形成城市传播的“外脑 内核”结构。其次,可以通过政策激励、专项基金等方式,吸引优质内容生产者持续参与城市表达。地方政府不应只是“拍视频的出钱人”,而应是“内容生态的组织者”。
城市居民的角色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戴俊骋认为,真正让一座城市被认同的,不是一条视频有多少点赞,而是本地人是否愿意转发。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传播机制设计上,将居民纳入主角位置,让他们参与城市故事的讲述与再生产。无论是开放街头舞台、鼓励社区剧场,还是设立“城市体验官”“民间导游”等角色,都是激活城市“内部叙事力”的有效路径。
从传播方式上看,吴必虎表示,地方政府不应害怕争议。有些网络声音看似刺耳,其实是一种真诚的反馈。因此,要避免动辄“封号”“删帖”的应激反应,转而建立一套合理的舆情接纳与纠错机制,让城市形象建设在多元声音中不断自我修正与进化。“一个能容纳讨论和质疑的城市,才是真正有韧性的城市。”
简言之,在城市传播从中心化走向协同化的今天,城市主政者要从“造内容”走向“组网络”,从“建形象”走向“建机制”。
“文化 治理 产业”支撑城市品牌韧性
“要让一座城市从‘爆红’走向‘长红’,绝不能只靠运气和一波流量。”李明德说,真正具有品牌韧性的城市,背后都有三类稳定支撑:深厚的文化资源、精准的治理能力与坚实的产业底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长红城市”的结构性根基。
第一支柱是文化。戴俊骋强调,一座城市要长久被记住,必须在文化层面建立起独特叙事和情感链接。以西安、成都为例,这些城市之所以能够多次“二次出圈”,就在于它们不是依赖单一爆点,而是通过历史场景激活、非遗内容重构、民俗形式翻新,形成了一个可持续输出文化内容的生态系统。
李明德补充道:“文化资源不是简单讲历史,而是讲故事。”以西安的《长恨歌》实景演出、成都的川剧变脸与茶艺表演为例,这些内容不仅具备游客吸引力,也具备传播转化力和IP演绎力。
李明德说,地方主政官员要明白,当地是否具备独特文化要素,是否形成稳定的文化转化机制,是否构建了适配新媒体表达的叙事样式?“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城市品牌的核心,是因为它既是城市精神的提炼,也是游客体验的起点。”
第二支柱是城市治理。吴必虎在做文旅部旅游休闲城市课题研究时发现,真正能留下游客的城市,往往不是景区最多,而是体验最顺。“治理的温度,决定城市的口碑。”比如,哈尔滨“冰雪经济”之所以受到认可,不仅在于冰雕本身壮观,更在于政府在流量涌入后迅速保障了服务质量。
吴必虎强调,城市治理必须体现出包容性、幽默感与协同性。他反对“神仙打架式”的政策冲突,即一方面推动旅游兴市,另一方面却通过管理细节制造障碍。旅游业是一个需要多部门协同的“系统”,牵涉交通、城管、市场监管、文化、公安等多个维度,城市主政者必须将文旅管理纳入整体治理架构,建立“一体运作、快速响应”的跨部门协同机制。
第三支柱是产业。李明德指出,一座城市如果长期依赖某一条短视频、某一个打卡地,就意味着它并没有形成真正可持续的文旅产业结构。网红效应只能带来“引流”,真正的“留量”还是要靠产业转化。
李明德建议,在引导流量时同步思考产业承接能力,推动“文旅 ”“数字 ”“消费 ”等多元融合。比如甘肃天水在“麻辣烫热”后推动餐饮品牌连锁化、本地食材标准化;成都围绕“文创 夜经济”开发特色手工艺、沉浸剧场与街区消费新业态;西安则不断将考古、数字化、灯光科技等引入文化演出与博物馆场景中,实现从“爆点事件”到“系统经济”的跃迁。
戴俊骋补充道,城市品牌的价值不只在旅游,还应反哺人才吸引、产业集聚与城市竞争力提升。地方主政官员应该反思一个问题,即“游客想不想留下,创作者愿不愿常驻,企业是否看好这座城市的未来?”如果不能形成产业闭环与社会结构支持,那么无论热度多高,都难免被下一个热点城市取代。
因而,“长红城市”的核心能力是长期内容供给力、城市服务支撑力与产业承接转化力的协同构建。城市主政者唯有围绕“文化 治理 产业”三大支柱,久久为功、系统发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浪潮中稳住城市品牌,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可记忆的城市发展之路。
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编辑 郑伟彬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