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智”有力,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在滁州,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近七成的税收、超八成的就业、超九成的上市公司和规上工业企业,已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

如何帮助民营企业甩开引才、育才、用才等方面掣肘,为民营企业破除人才工作发展壁垒,以“人才兴”赋能“产业强”,更好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滁州市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紧扣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通过“人才链”提升“产业链”,以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服务模式、评价体系、培养路径全方位变革,实现引进高端人才、聚集创新团队、带动新兴产业、激活产才共兴“一池春水”,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良好局面。据统计,近3年来,全市为民营企业新引进院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400余名、大学生9万余名,滁州的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90万。

服务“送上门”,精准破解发展痛点

“刚入职时对政策一无所知,政府主动上门辅导,帮我们申请了130万元补贴。”安徽立光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毛祖攀博士说。滁州为高层次人才定制“政策礼包”,通过“一企一专员”精准推送惠才惠企政策。

人才兴,则产业兴。

推动民营企业提档升级发展,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滁州市以“满天星人才计划”为统领,构建高层次人才25条、大学生和高技能人才18条等专项政策为支撑的“1 N”政策体系。

为推动政策红利及时、精准、充分落地,滁州市编印《人才政策一本通》,归集政策“干货”100条,明确办理机构、申报流程,通过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三送三问三帮扶”活动、“进园入企”政策大宣讲等,把政策送上门。

政策承诺兑现言而有信、一诺千金,更需政务服务高效便利、公平公正。滁州坚持擦亮“亭满意”营商环境,持续在政务服务上做好减法文章。

申报材料多、兑现周期长,来滁就业创业的人才体验感不佳,如何破解?

滁州市依托数字人才平台,全面深化人才政策兑现“四即四享”改革,即人才政策“免申即享、审定即享、评定即享、议定即享”,打通人才政策落地“最后一米”,助力民营企业引才留才提速提效。改革以来,累计兑现奖补1100余笔1亿余元,政策由原来的每年集中申报改为随时申报,兑现周期缩短至3天到7天。

人才“企业定”,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2023年3月,安徽南玻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康正辉成为全市首个通过“按薪定才”获评滁州C类人才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企业人才由企业“做主”的做法,在滁州各地已成为身边的实践。

过去,人才的认定和评价都是由企业推荐、县市选拔,最终“专家评审说了算”,一些用人单位面临着需要的人进不来、进来的人用不上的痛点。

让人才界定,由企业说了算,避免“一张卷子考所有人”,有助于提升人才评价的科学性、精准性,不断激发企业人才发展活力。

破解难题,滁州市将人才评价的自主权交给用人主体,招什么人、让谁享受政策,由用人单位自己说了算。全市71家企业备案为自主评价机构,开展技能人才等级认定。支持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高校等开设“冠名班”“订单班”,鼓励企业参与涉企人才政策制定,将企业家意见建议作为条款制定和落实效果的重要依据。

滁州市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方式,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担任企业职务、纳税额等作为企业人才层次认定和待遇兑现的依据,实行“按薪定才”。市重点企业年薪50万元以上的产业人才,可直接认定为相应层级高层次人才,全市已有27人通过“按薪定才”的方式,获评享受滁州市高层次人才政策。

2024年4月,安徽赛时达显示科技有限公司丁国亮通过“按薪定才”的方式被认定为滁州市D类人才,目前,其开发攻克高端高色域数位屏模组项目,填补了国内量子点技术在背光显示模组批量商业应用的市场空白。

与此同时,为了助力民营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滁州还鼓励企业高薪招才,对企业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按照人才年薪比例,给予企业最高50万元补贴。2024年,全市发放“按薪补才”补贴260余万元。

盘活“育才链”,产教融合共育英才

产业与人才的相互赋能,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但人才不仅要“引”,更要“育”。

“过去,政府带着我们到外地高校招引人才,虽然花费了大量精力,但不少人才因为对滁州不熟悉,导致招聘成功率不高。”滁州隆基乐叶光伏科技有限公司HR吴士艳说,“现在我们与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先进光伏现代产业学院项目,实现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与企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让人才培养的标尺对准产业发展的靶心。

滁州与南信大、南工大等38家高校、协会建立“人才强市合伙人”关系,与南京大学、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等430多所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在滁高校、市属高校建立产业链学院4个,新增产业链专业27个;建成南信大金牛湖产教融合园、南农大滁州科教创新园、滁州市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中国矿大等68所高等院校在滁设立实习实训基地、校企联建“大学生实践基地”4个。

借力大学大院大所,为滁州发展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最大程度汇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

让创新之火燎原、发展之势如虹,看的是人才这一“第一资源”是否澎湃如潮。

滁州市聚焦青年优秀本土企业家群体,实施民营企业家“头雁工程”,涌现出一批领军型人才。

普力斯特测控技术(天长)有限公司董事长牟恒团队通过中德合作研发国际领先传感器,带动形成仪器仪表产业集群;武汉大学博士王驰伟放弃世界500强高管职位,在定远创办安徽新宸新材料有限公司,带领企业攻克了双氟磺酰亚胺锂技术,企业跻身全国潜在“独角兽”;通用生物三年引进博士3人、培养技师102人,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0项,成长为生物科技领域“潜在独角兽”……

与此同时,滁州市还开展优秀民营企业家高端培训,先后遴选6批次,32名优秀企业家赴长江商学院、中欧商学院等参加高端培训,100余名优秀企业家赴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参加国情研修,全力打造“新滁商”企业家队伍。

迈入GDP“4000亿俱乐部”的滁州,正处于厚积薄发、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奋进新征程,滁州全市上下将以建设长三角人才集聚高地为目标,深化“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持续优化“引育用留”生态,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持续优化人才生态,以“智动力”赋能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为建设现代化新滁州、加快打造安徽高质量发展重要一极贡献磅礴力量。(张开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