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在AI浪潮中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福文乐苑 Author 小白杨

四月的金陵城,梧桐絮语,紫藤垂丝。我踏着满地斑驳的日光走入这座浸润着墨香的城市,梧桐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着一场关于阅读的春日之约。从 18 日踏入论坛会场的那一刻起,便被卷入一场知识与灵感交织的浪潮,恍若走进了一册正在徐徐展开的童书。

会场上,那些关于文字与童年的对话,在春日的暖阳里发酵成醍醐,浇醒了我困顿多时的教育魂灵。无论是报告,还是现场课,无疑都似一盏新点燃的灯,将那些晦暗的教育迷津照得透亮。我坐在台下,感觉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破土——难道是那些被日常消磨殆尽的热情,此刻正抽出新鲜的绿芽?!是的,一线教师们分享案例时,他们眼中跃动的光芒,分明是孩子们读书时眼里落下的星星 ......

▲   扫码解锁论坛更多精彩

01

" 点灯人 " 的故事:坚守与创新的力量

开幕式上,梅子涵先生的致辞充满了对母语的深情。他说母语是 " 独特,美好万端 " 的,是我们的精神根基,而儿童文学就是孩子们精神成长的滑梯、秋千和兔子洞。这番话让我想起,在我们学校的日常教学中,有时候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通过阅读让孩子们感受母语的魅力。就像有的语文课上,老师们似 " 屠夫 " 般的要么 " 肢解 ",要么机械地分析字词、段落,孩子们很难真正体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莫文天老师、袁勇校长、曹林主任、陈刚副局长等四位老师精彩地讲述 " 点灯人 " 旅程,让我尤为感动。莫文天老师从初出茅庐的忐忑,到在阅读教学中找到方向,还巧妙地利用 AI 守护孩子们的童心;袁勇校长在贵州习水县第四小学,带领全校师生从阅读的 " 混沌未开 " 走向 " 满园书香 ";曹林主任数十年如一日,用诵读和绘本课点亮孩子们的心灵;陈刚副局长身处西北,自踏入教坛,克服重重困难,始终为孩子们争取阅读资源,持续努力改变当地的教育生态 ......

对比我们学校,虽然也在推进阅读工作,但缺少这样执着的 " 点灯人 "。有些老师对阅读教学只是应付了事,觉得只要让孩子读完书就行,不注重引导孩子深入思考和感受。我们的阅读活动还不够丰富,没有形成系统的阅读课程体系,和这些优秀的案例相比,差距甚显。让我意识到,培养教师成为真正的 " 点灯人 ",是我们学校阅读教育的当务之急。

02

AI 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关于 "AI 时代的儿童阅读 " 的演讲,让我对新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AI 确实为儿童阅读带来了很多便利,比如个性化的阅读推荐、生动有趣的阅读形式。就像现在有些阅读 APP 能根据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精准推送合适的书籍,还能把故事变成有声动画,孩子们很容易被吸引。 

但在实际观察中,AI 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很多孩子过度依赖电子阅读产品,阅读变得碎片化、娱乐化。他们看电子书时,常常只是被画面和音效吸引,很少静下心来思考内容。而且,AI 生成的阅读内容虽然丰富,但质量参差不齐,有些甚至会误导孩子。就像付海亮老师分享的 " 我和 AI 共读一本书《西顿动物故事》",AI 的解读可能缺乏情感和深度,无法替代老师和孩子面对面的交流。 

也勾起我更多的思考:AI 时代,我们不能盲目排斥新技术,但也不能过度依赖。作为校长,要引导老师合理利用 AI,把它当作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核心。比如用 AI 收集阅读数据,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交流,还是要靠老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在共读中去实现。 

03

儿童诗教:被忽视的精神沃土

论坛上关于儿童诗教的内容,让我深感惭愧。江苏省作协副主席祁智以《诗词里的风景》为题,以杜甫的《绝句》和高鼎的《村居》为精妙切入点,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极具深度与趣味的演讲,为儿童阅读与母语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思考。

祁智老师对《绝句》和《村居》的解读,并非浮于文字表面,而是深入挖掘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背景。在解读《绝句》时,他从诗句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中,引导听众透过文字看到杜甫所处时代的自然生态与诗人内心的平和喜悦 ,以小见大地展现出大唐盛世下的生机盎然,让儿童读者能够跨越千年时光,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对于《村居》,他将高鼎笔下儿童放风筝的场景与古代民间风俗、儿童生活状态相联系,还原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画卷,使诗词成为连接古今生活的桥梁,让孩子们明白古诗词不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古人生活与情感的鲜活记录。这种深度剖析的方式,打破了传统诗词教学只重背诵、轻理解的局限,为儿童阅读古诗词开辟了新路径,让孩子们在领略诗词文字之美的同时,理解其文化价值,提升文化素养,也为母语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思路。

演讲中,祁智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极具感染力。他摒弃了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用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的话语将诗词知识娓娓道来。在描述诗词中的场景时,他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比喻,让诗句中的景物和人物跃然眼前。比如在讲解《绝句》中 " 窗含西岭千秋雪 " 一句时,他可能会描述成仿佛自己透过窗户,就能触摸到那千年不化的积雪的寒冷,让孩子们身临其境。讲解《村居》时,把儿童放风筝时的欢快场景描述得活灵活现,让听众忍俊不禁,仿佛置身于那个春日的乡村田野。

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使复杂的诗词知识变得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激发孩子们对诗词的兴趣。同时,也为我们在引导儿童阅读诗词时提供了语言表达的范例,即如何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开启他们的诗词启蒙之路。选择杜甫《绝句》和高鼎《村居》作为案例,本身就极具代表性。这两首诗一首是唐诗经典,一首是清诗佳作,涵盖了不同时代的诗词风格;一首描绘自然山水与生活意趣,一首展现乡村儿童生活场景,内容丰富多元,非常契合 " 诗词里的风景 " 这一主题。祁智老师告诉我们,这两首诗,不仅局限于两首诗本身,还应巧妙地拓展到相关的诗词知识和文化典故。例如,可能从《绝句》引出杜甫其他写景诗,对比其不同时期诗作风格的变化,或是从《村居》关联到古代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词,形成一个诗词知识网络。

祁智老师在此次研讨会上的《诗词里的风景》演讲,无论是从内容深度、语言表达,还是案例运用和现场感染力等方面,都为儿童阅读古诗词的推广和亲近母语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秀范例,启发教育工作者以更创新、更有趣、更深入的方式引导儿童走进诗词世界,感受母语魅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金晓霜、曹林老师分享的 "AI 时代的儿童诗教:从声音到心灵的旅程 ",以及周其星、雪野老师的童诗教学课,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诗歌可以这样教,孩子们可以通过诵读、仿写,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写出了很多充满童趣和创意的诗歌。

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诗教几乎是一片空白。老师们很少专门上童诗课,孩子们接触到的诗歌也局限于课本上的几首古诗,而且学习方式就是背诵、默写,完全没有让孩子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我们的孩子,写作文时常常词穷,语言平淡无奇,就是因为缺乏对语言的敏感度和想象力的培养。诗教不仅能提高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滋养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

04

深度阅读:在浮躁中坚守

"AI 时代,还有必要深度阅读吗 " 这个讨论,切中了当前儿童阅读的要害。在我们学校,很多孩子的阅读都是浅尝辄止。他们喜欢看情节简单、有趣的漫画书、网络小说,遇到稍微有深度的书籍就不愿意读。比如学校开放图书吧里的经典文学作品问津的人较少,反而是一些快餐式的读物被借爆。

朱自强老师和蒋军晶老师展示的儿童小说阅读课《一百条裙子》《凡卡》,让我看到了深度阅读的魅力。他们通过巧妙的提问和引导,带领孩子们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让孩子们真正走进了故事里。而我们的阅读课,往往只是让孩子读完后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没有引导孩子进行深入思考。清华大学大学附属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校长以成志教育理念引领基础教育改革,是儿童阅读与人文教育的实践先锋,更是把论坛的现场氛围推向了新的高潮。

深度阅读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关键。如果孩子们只满足于表面的阅读,就无法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作为校长,要引导老师们改变阅读教学方式,设计更多有深度的阅读活动,鼓励孩子们静下心来读经典,在文字中汲取营养。

05

书香校园:打造阅读生态

在论坛上展示的很多书香校园案例,让我看到了我们学校在书香校园建设上的不足。我们虽然也有书香长廊、开放图书吧、阅读角 ...... 但这些地方常常较为冷清,没有发挥出当初想象的那种应有的作用。阅读分享活动也只是任务式的偶尔举办两三次,没有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机制。

优秀的书香校园,不仅有丰富的阅读课程,还有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像读书节、读书分享会、阅读小剧场等等,把阅读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他们还注重营造阅读氛围,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书香。借鉴这些经验,我们将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优化图书和阅读角的环境,增加适合孩子们的书籍;另一方面,设计系统的阅读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要加强家校合作,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让书香从学校延伸到家庭。

06

未来行动:做坚定的 " 点灯人 "

参加完这次论坛,我对学校的儿童阅读教育有了清晰的规划。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培养更多的 " 点灯人 ",让老师们真正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合理利用 AI 技术,推动阅读教学创新。建立学生阅读数据库,利用 AI 分析孩子们的阅读情况,为每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阅读计划。同时,开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阅读课程,让孩子们有更多的阅读选择。然后,大力开展儿童诗教和深度阅读活动。开设专门的童诗课程,举办诗歌朗诵、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兴趣。在阅读课上,注重引导孩子们进行深度阅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最后,完善书香校园建设。制定长期的书香校园建设规划,丰富阅读课程和活动,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书香中快乐成长。 

这次儿童阅读论坛,让我深刻认识到,在 AI 时代,我们更要坚守儿童阅读教育的初心。作为校长,我要做坚定的 " 点灯人 ",和老师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们照亮阅读的道路,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智慧和美好未来。

临别日,玄武湖畔的柳枝蘸着晨露写挽留。我收拾行囊,将四天的光景叠进行李箱最上层,像珍藏一本不忍合上的童话。四天的时光,仿若白驹过隙,金陵城的书页翻到了终章,可那些在论坛中收获的智慧之光,又似点点星火,在心底熊熊燃烧。如今踏上归程,心中满是不舍,这份留恋与期待,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在我心间久久回荡。然而,故里的课堂,正在等待着一场由内而外的春天,让我迫不及待想要将所学所悟带回家乡,在孩子们的心田播撒阅读的种子。【END】

作者:杨建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福台小学校长)

点亮小星标 ★ 精彩不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