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蜀山区中医药文化园正式开园
4月20日,合肥蜀山区中医药文化园正式开园,拉开了“百市千县”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的序幕。开园当天,一场名为“蜀道寻踪中医有市”的中医药市集与园区内各项融入中医药元素的景观装置,让市民群众充分体验了中医药文化的鲜活魅力。
从“问诊处方”到“药香手作”的全感官体验
蜀山区中医药文化园位于四季花海公园A区,是全新打造的合肥首个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公园。
当活动主持人提及“春赏花海、夏品药香、秋悟医理、冬传技艺”的四季特色场景时,台下穿西装的上班族李先生拿起手机,在备忘录记下“春养肝、重祛湿”——这是他刚刚在中医科普展板前学到的新知识。
为了让市民更加了解中医药文化知识,活动现场还开展了两轮有奖健康知识竞答活动:大屏幕上显示题目内容,市民们举手回答,回答正确的朋友获得由蜀山区卫健委提供的中医药文化园纪念品一份。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市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中医药文化知识。
八段锦老师展演时,教师李阿姨特意把动作拍给在外地工作的女儿:“比广场舞讲究,每个姿势都对应着肝经调理。”
在“春季养生专场”问诊区,穿潮牌卫衣的“脆皮青年”们排起长队。26岁的程序员林先生举着刚拿到的“节气处方”笑言:“医生让我多喝荷叶陈皮茶,这比部分饮品店的养生噱头实在多了。”
旁边的AI体质辨识摊位前,医生正指导老人与智能设备接触:“您看,舌象分析后推荐的茯苓粥,手机里能直接下载食谱。”
水景木栈道旁的手作区成了亲子乐园。家长们忙着调配香囊,有人选薄荷配紫苏防春困,有人加丁香配艾草驱虫。
正在煮养生茶的摊主老周吆喝着:“自己煮的凉茶,比奶茶店的料足!”热气腾腾的砂锅里,甘草、金银花随着水波浮沉,路过的市民们纷纷驻足尝鲜。
网红打卡点则成了年轻人的“社交货币”:在充气“巨型药包”前,大学生们摆出“举药包”的搞怪姿势;穿汉服的姑娘和穿运动服的健身达人,手机里存满了与中医药元素的合影。
从“通关文牒”到“中医养生”的全过程参与
刚体验完推拿的陈阿姨摸着盖满印章的“养生通关文牒”说:“原来家门口的公园里藏着这么多宝贝。”
文牒上,“中医药文化园”“养生与十二时辰”“香囊”“懒人版八段锦”“人参”等印章,记录着一天的沉浸式体验。
而这些印章的背后,是蜀山区中医药文化园新增景观点的满满用心:从可以作为天然练功房的八段锦台和五禽戏桥,到互动十足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装置,再到能够看到、闻到、接触到各种中药材“本尊”的百草园,每一点都让中医药文化的元素与自然景观实现了“双向奔赴”。
带孩子在“十大皖药”展区前认识了石斛、灵芝的年轻爸爸王先生,正对着“药食同源”食谱研究明天的早餐:“明天就给孩子做茯苓山药粥,比动画片里的科普有用多了。”
在离场的人群中,有人拿着中医专家开的调理方,有人提着自己做的艾草香囊,还有人在手机里存下八段锦教学视频——这个谷雨日,不是简单的文化展演,而是传统智慧向都市生活的一次温柔渗透。
蜀山区中医药文化园证明:当传统文化放下“高冷”身段,以市集、手作、互动装置等“可触摸”的方式呈现,就能在钢筋水泥间找到生根的土壤。
正如那位在“养生是好市”打卡点拍照的市民所说:“原来养生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是我们给自己的‘都市慢养之道’。”
这或许就是中医药文化最动人的传承:它不必是典籍里的生僻字,而是融入晨练、饮食、日常保健的生活智慧,在都市人追寻健康与平衡的路上,悄然铺就一条温柔的疗愈小径。(健康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