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线可以多加点车吗……成都地铁现场答疑
1号线车厢可否加长变大?空车可以加开吗?......4月23日,成都地铁乘客代表组成“观察团”,带着疑问走进世纪城控制中心,近距离了解地铁高峰期运行的秘密。
1号线列车可以加密吗?
“屏幕上,带箭头的绿色方块代表正在运行的地铁列车,绿色线条代表列车可以通行的轨道区段,灰色方块则代表站台。”上午8点过,“观察团”走进世纪城控制中心,在一排排巨大的屏幕前,世纪城控制中心负责人张波介绍道,每天调度员们通过实时监测屏幕,进行调令的发布或应急情况处置。
成都地铁调度指挥中心被称为“最强大脑”,承担着地铁运营管理、调度指挥、设备监控、维修组织及信息收发等生产核心工作。目前,成都地铁通过“一网”(线网指挥中心,也称COCC)和“多中心”(世纪城控制中心、中环控制中心、新苗控制中心、武青控制中心、郫温控制中心、临空控制中心),分别管控16条运营线路(含14条地铁线路、1条有轨电车线路、1条轨道交通资阳线)。
世纪城OCC控制中心负责成都地铁1、2、3、4号线,里程达177公里的调度指挥任务,护航工作日日均超324万人次客流,是成都地铁“最忙”控制中心。“1号线共有70余辆列车,高峰时期,超九成列车投入正线,运行非常紧密。乘客常常看见一辆列车刚从站台开走,显示屏就显示下一趟列车1分钟后到达。”张波介绍道。
目前,1号线最小行车间隔均为2分钟,已达整个系统的最大运力,此外,列车运行状态下需要保持动态安全间隔,若进一步压缩间隔,系统稳定性便会下降,可能导致列车从高效的“自动运行”环境降级为较低效的人工操作,反而会降低运行效率。
1号线什么情况会有“空车”?
8点30分,记者在世纪城控制中心看到,行车调度员根据运行图、车站实际情况,调度“空车”投入正线运营。据了解,为保障1号线平稳有序运营,成都地铁采用了“大站空车”的方式缓解客流压力,即当车站客流增加到一定程度,会调出一列空车,直接开到某个客流较大车站进行载客。
“我每天乘坐7号线、换乘1号线出行,‘大站空车’可以加开多点吗?”市民代表陈业欣在现场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张波回应:“如果空车班次开多了,会加长1号线北段乘客候车时间;如果空车加少了,会造成南段客流积压,乘客出行体验欠佳。”
张波介绍,空车投放需多专业紧密配合。调度专业把控行车间隔、站务专业做好站台客流引导、乘务专业根据调令停站开门载客……“为了端好‘南北’这碗水,前期,调度团队会定期开展线路踏勘,并结合车站需求,科学制定线路运行图;在实际运行中,他们也会通过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掌握车站客流动向,并结合车站客流动态灵活调整空车开行数量及载客站点,实现运力精准投放。”
大小交路对出行有何好处?
市民代表叶祖铭在现场对交路运行发出疑问。首先,交路就是列车在特定区段内往返运行的路径。
为什么会设置交路运行?据介绍,由于地铁各区段的客流量存在差异,在空间分布上也是不均匀的,为了更有效地提升大客流区段的运输能力,同时缓解客流压力,成都地铁制定合理的交路计划,更精准、更高效地满足客流需求。
目前,运营中的交路类型包括大小交路及Y字型交路等。“大小交路”中的大交路,是指列车会完整跑完线路全程;小交路则是列车运行过程中,会选择线路中间某一个站点作为临时终点站进行折返运营。如2号线大交路,列车会跑完“犀浦→龙泉驿”全程,小交路则跑完“犀浦→成都行政学院”区间。
1号线则采用“Y字型交路”,由主线段和支线段组成。主线与支线在四河站分岔,南段主线为华阳至科学城区段;支线为广都至五根松区段,形成科学城和五根松两个南段终点站。
1号线列车可以加宽、加长吗?
“线路设计之初,已根据列车车型及编组规模,按照线路‘限界’设计好相应的车站站台、隧道结构等。”张波解释道。“限界”为限定车辆运行及轨道周围构筑物超越的轮廓线,可保证运行车辆必须与隧道边缘、各类建筑物及设备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确保列车安全运行。
加宽车体,意味着突破已确定的限界标准,改变既有隧道轮廓,涉及全线隧道扩建、接触网改造等庞大工程;而加长列车,则需延伸改造站台长度,但都不具备条件。
用技术创新守护城市交通脉动
作为中国西部首个开通地铁的城市,成都轨道交通网络历经十余年发展,已形成“一网多中心”的智慧运营格局,日均服务超630万人次,成为破解“大城市病”的关键钥匙。
1号线作为贯通城市南北的“主动脉”,工作日客流常态化90万以上人次,客流峰值已达到119万人次,以最小2分钟行车间隔、智能化调度体系,承载着高新产业带通勤与城市核心区换乘的双重使命,成为城市高效运转的缩影。
轨道交通的延伸,不仅疏解了路面拥堵,更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1号线串联起火车北站、天府广场、西博城等枢纽与地标,激活沿线商务、会展、居住板块;在建的18号线三期将形成南北“双廊道”,护送城市南北方向乘客的出行,进一步释放主城区压力。
从“限界”设计到智能监测,从24小时检修到延时服务,成都地铁以技术创新与精细管理守护城市脉动。正如调度负责人张波所言:“每一秒间隔、每一班空车,都是对客流规律的深度解码。”未来,随着“轨道上的都市圈”加速成形,地铁不仅是出行的选择,更是成都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杨帆 图片 李冬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