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 人才“智造力”引爆机器人产业
济南,113家机器人企业扎根成长,150亿核心产业规模傲立齐鲁,稳坐全省机器人产业半壁江山,成为全省重点培育的四大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核心区域之一。
从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本体,从软件开发到系统集成,济南已锻造出一条覆盖全产业链的机器人产业生态链,成为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土。机器人产业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关键赛道,而人才正是驱动济南机器人产业向高端攀升、实现核心技术自立自强的最活跃动能。
近年来,济南全力构筑“天下泉城,人来无忧”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其中,济南市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这份为城市发展量身定制的“人才说明书”,在机器人领域暗藏诸多“硬核彩蛋”。面对全球机器人产业竞争步入白热化的态势,济南正以一套精准“组合拳”,为机器人赛道装上“人才发动机”。
一
瞄准机器人产业“新势力”
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藏在实验室里闪烁的代码与机械臂的精密调试中。济南深谙此道,2025版政策直接给青年科技人才、博士后创业者送上“真金白银”——每年遴选10名左右创业人才,每人给予一次性50万元资金支持;每年遴选10个左右处于初创阶段的博士后创业企业,每个给予30万元至50万元资金支持。更贴心的是,博士后留济补贴从25万元涨到30万元,创新项目资助从5万元提到7万元。
这波操作有多实在?想象一下:一位专注工业机器人关节研发的博士,在济南的实验室里调试新一代伺服系统,政策不仅给他初期研发资金,还帮他解决留济安家的后顾之忧。“海聚泉城专项人才‘蓄水池’”更是给力,每年遴选约15名左右高层次人才,每人给予50万元资金支持,这为机器人研发团队吸引集聚名校毕业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打通机器人产业全链条
机器人产业要起飞,光有“点状突破”不够,得靠“链式集群”。济南2025版政策聚焦人工智能、高端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空天信息、新能源装备等全市标志性产业链,构建起涵盖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青年创业人才、技能人才的全链条人才支持体系。
政策特别新增“经营管理人才项目”,懂技术的“科学家”和懂市场的“企业家”联手,让机器人从实验室更快走向生产线。更厉害的是,济南要建“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库”,专门为机器人产业链上的“潜力股”定制成长路径。比如,给专注于协作机器人研发的团队对接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帮掌握核心算法的专家对接制造业客户,让技术与需求双向奔赴。
三
护航机器人创新“轻装上阵”
机器人创业烧钱?济南说“别怕”。政策里藏着两个“大招”:一是打造“1+N”项目孵化矩阵,整合全市实验室、加速器、产业园资源,机器人团队入驻就能享受技术验证、样品试制等一条龙服务,做得好最高给2000万元支持;二是成立首期3亿元的“海右人才基金”,专投机器人等硬科技项目,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让创业者不用为“下一轮融资”失眠。
更暖心的是配套服务团——知识产权律师帮忙保护核心算法,金融服务团对接低息贷款,政策服务团协调场地审批。济南还探索“科技创新容错机制”,机器人研发失败了?别慌,政策给你“试错空间”,鼓励大胆创新。
四
激活机器人产业“源头活水”
机器人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济南把高校当成“人才储备库”:新设“济南奖学金菁英奖”,给想留济就业的大学生发奖励;支持校企联合培养硕士博士,企业选聘产业教授(导师)直接给补贴;更推出“订单式”培养,高校按企业的岗位需求定向招生,毕业生“毕业即上岗”。
更关键的是科技成果转化“松绑”——高校实验室的科研成果,横向课题结余经费能直接投转化项目,形成的股权高校自己说了算。财政还用“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高校科技项目落地,相当于给高校科研团队配上“资金合伙人”。
五
生活在济南,人才“无后顾之忧”
搞机器人研发,既要有“硬核实验室”,也要有“软萌生活圈”。济南把人才服务细化到衣食住行:青年人才不仅能拿购房补贴、生活补贴,还能享受住房公积金优惠、人才公寓拎包入住;专家子女上学、家属就医,都有绿色通道。政策还明确,“十四五”期间市级人才资金年均增长4.42%,2025年预算全省第一,妥妥的“财力撑腰”。
从实验室里的机械臂调试,到生产线上的机器人集群;从高校实验室的算法突破,到产业园里的量产基地——济南的机器人产业蓝图里,人才是最亮的星。济南人才政策“双30条”(2025版),正用精准的政策、实在的支持、温暖的服务,为机器人产业装上“最强大脑”,让“智造济南”的未来因人才赋能而绽放异彩!此刻,让我们共同期待即将在泉城启幕的第七届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见证创新火花与产业沃土的激情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