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项国标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 细化能力分类破局家庭场景
(记者林婉玲)据央广网报道,9月9日上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召开2025年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关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国家标准问题,市场监管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王秋苹透露,市场监管总局现在正全力推动15项人形机器人国标研制,接下来还会重点攻关人形机器人安全、驱动技术、数据利用等标准,给机器人产业插上“标准的翅膀”,助力中国机器人飞得更高、更稳。这一系列举措,犹如为蓬勃发展的机器人产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将对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规范化、高质量发展起到关键推动作用。
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熠熠生辉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乐成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四五”以来,工信部积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共支持46座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累计建成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和1260家5G工厂,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到全球的比重超过了50%。
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中国是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全球最大市场。当前,机器人也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及安全生产环节。例如深圳企业优必选,其自主研发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S系列已在多家车厂完成第一阶段的单机自主智能实训,并迈入实训2.0阶段,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应用“群体智能”技术展开协同实训。在极氪5G智慧工厂,WalkerS1机器人分布于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探索建立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推动工业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进化。
不仅是优必选,诸多机器人企业在工业领域大显身手。在2025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不少企业展示了工业机器人的创新应用。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从事软件开发的樊志伟表示,在工业场景中,具身智能机器人能够实现移动、抓取、搬运等多任务协作,并可适应不同高度和复杂作业环境,胜任更多元的任务。例如在一些汽车制造工厂,机器人能够精准地完成零部件的安装,其精度和效率远超人工;在电子制造领域,机器人可以在微小的电子元件上进行精细操作,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良品率。
距离千行百业需求仍有显著差距
与工业领域不同的是,在家用方面,业内人士认为,泛化能力是衡量人形机器人智能水平的关键指标,是指机器人须具备环境感知、自主学习、任务规划及动态部署的综合能力,可在不同场景、不同任务之间自由切换,能适应复杂、非结构化的实际场景需求。“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泛化能力通过模型优化已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距离千行百业及家庭等实际场景的需求仍有显著差距。”
家庭场景相较于工业场景,更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工业场景可以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环境,对机器人进行针对性的设置与训练,而家庭环境中,从家具的布局、家庭成员的活动习惯到各种突发状况,都对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比如,机器人需要在不同家庭的不同布局中自由穿梭,准确识别并避开各种障碍物,同时还要理解并执行不同家庭成员在不同情境下提出的多样化任务指令。
目前,家庭服务机器人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如扫地机器人、智能音箱等,但功能较为单一,难以满足家庭多样化需求。扫地机器人只能按照预设程序进行地面清洁,遇到复杂障碍物时常常无法应对;智能音箱也主要局限于语音交互和简单信息查询,无法进行实际的家务操作。
以工业标准落地家用服务
人形机器人未来如何更好地服务家庭场景?正如里工实业总裁李卫铳所言,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前,可先参照汽车自动驾驶的级别“分级分类”,明确不同级别的能力边界,同时配套完善相关信息安全、伦理法律等体系,系统推进人形机器人步入家庭场景。
从工业领域的成功经验来看,标准化是实现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前提。在推动人形机器人进入家庭场景时,借鉴工业领域的标准制定思路,对机器人的能力进行分级分类,有助于消费者清晰了解不同产品的功能边界,也有利于企业针对性地进行研发与生产。可以将家用机器人按照功能和智能程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初级机器人能够完成简单的清洁、提醒等任务;中级机器人具备一定的环境感知和任务规划能力,可以进行简单的烹饪、照顾小孩等工作;高级机器人则能实现高度的自主决策和复杂任务处理,如陪伴老人就医、协助家庭理财等。
同时,随着机器人逐渐融入家庭生活,信息安全和伦理法律问题不容忽视。保障家庭数据不被泄露、机器人行为符合伦理道德规范等,都是需要在标准制定和产业推进过程中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在数据安全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数据加密和传输机制,确保家庭的隐私信息不被非法获取;在伦理法律方面,要明确机器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例如当机器人造成损害时的责任认定等。
在安全标准方面,不仅要保障机器人运行过程中的物理安全,防止机器人对家庭成员造成意外伤害,还要考虑到机器人系统的网络安全,避免黑客攻击导致机器人被恶意控制。在驱动技术标准上,要对机器人的动力来源、动力输出等进行规范,以提高机器人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数据利用标准则需明确机器人在数据采集、存储、使用等环节的规则,保护用户的数据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