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展位集中呈现科技助残前沿成果

转自:劳动午报

2025中国国际福祉博览会暨中国国际康复博览会近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北京市残联以“科技助残,共享福祉”为主题参展,通过场景化、互动化的展示方式,集中呈现北京市科技助残的前沿成果和辅具工作最新进展,为参观者提供沉浸式、多维度的科技助残体验。

本届博览会聚焦科技助残,设置助行移动辅具、假肢及矫形器、听觉言语康复/低视力、儿童康复、养老与无障碍设施、医疗器械/康复器械等展区,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北京市残联的展台将高新技术与残疾人需求深度融合,设立科技助残成果、“互联网+辅具服务”、智能家居无障碍环境等三大展区。

科技助残成果展区分为四个区域进行展示。其中科技助听区域通过聚焦听障人群的沟通需求,集中展示多款融合前沿技术与人文关怀的高科技助听产品,包括可穿戴人工喉、科大讯飞字幕辅听设备、无障碍交流AI(人工智能)透明屏等。AI技术在助听产品中得到广泛应用,比如无障碍交流AI透明屏可以把双人对话转成文字显示在透明的屏幕上,在医院、地铁、机场及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提供无障碍沟通服务。听语者2代AR(增强现实)字幕眼镜通过“AR+AI”融合技术,可以将语音实时转为高准确率的悬浮字幕,让使用者“看见”声音,而且支持百种语言实时转写和翻译。

科技助行区域集中展示了多款适配不同需求的高科技产品,包括脑控轮椅、NeuroExoAI脑控康复机器人、智能辅行机器人等。

科技助视区域汇聚多款融合前沿技术与人文温度的高科技助视产品,包括盲用触觉立体显示屏、笪光导盲眼镜等。其中免散瞳眼底相机是一款同时获得中国国家药监局和欧盟相关认证的多病种AI辅助诊断软件,已在全国千余家医疗机构用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多种常见致盲性眼底疾病的基层筛查、辅助诊断等医疗环节。

智享未来区域汇聚了一批聚焦未来助残场景的前沿技术成果与概念产品,包括基因治疗药物、大脑胶水、VR(虚拟现实)认知功能康复系统等高科技产品,为残疾人群体勾勒出更加便捷包容的生活新蓝图。“北脑一号”“北脑二号”智能脑机系统分外引人关注,其中“北脑一号”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联合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帮助因脊髓损伤、脑卒中、渐冻症等导致运动或言语障碍的患者逐步重获运动功能和交流能力。

“这款设备采取半侵入脑机技术路径,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刺激脊髓进行康复训练。目前正在做的几例试验效果都很不错,一个上肢瘫痪患者采用后,原来不能动的手训练后能抓东西了;一位瘫痪在床的患者训练3个月,腿开始有张力,甚至可以走上几步,运动机能正在重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北脑一号”已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进行精细运动解码,运动功能重建效果显著。

此外,“互联网+辅具服务”展区展示了辅具政策及辅具网上服务平台服务情况,还能现场为残疾人提供注册登记、辅具申请、辅具购买等服务。智能家居无障碍环境展区集中展示居家无障碍环境应用场景,以科技搭建起无障碍生活的桥梁。

据了解,北京市残联在全国率先建立覆盖全障别、全年龄段的辅助器具补贴制度,并打造“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动态将AR眼镜、字幕机顶盒等高科技产品纳入互联网平台补贴目录,残疾人可通过这个平台享受辅具申请、审核、评估、结算、配送等一条龙服务。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累计服务47万名残疾人,申领辅具127万件。同时,北京市建成集发布、展示、体验、应用于一体的科技助残展示中心,首批展出脑机AI轮椅、基因药物等60多项科技成果。

□本报记者任洁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