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日产轩逸亮相: 神车要翻身, 还是合资的“最后倔强”?
在中国家轿市场,说到“神车”,轩逸绝对榜上有名。销量巅峰时,它一年能卖出50多万辆,几乎成了出租车和家用车的“代名词”。但过去三年,新能源浪潮席卷而来,比亚迪秦PLUS、吉利银河L6这些车杀进10万元级市场,轩逸的“铁饭碗”彻底被撬动。如今,日产发布了全新一代轩逸官图,预计2026年一季度上市。这一次,轩逸能不能翻身,值得聊聊。
外观彻底翻篇:从“油腻商务”到“新能源脸”
先看设计。老轩逸的外观很容易被贴上“中庸、油腻”的标签,40岁的大叔开它出门正合适,但20岁年轻人完全提不起兴趣。日产显然意识到这一点,这次干脆“脱胎换骨”。
新车的前脸用了倒梯形大嘴格栅,两侧獠牙状饰板,搭配镰刀形大灯,第一眼就很激进。甚至有点新能源车的味道——像比亚迪海豹、深蓝SL03那种“未来感”。日产这是在有意靠拢新能源审美,至少视觉上不再落伍。
侧面流线感增强,车窗尾端收窄,镀铬饰条点缀,营造出一点轿跑感。尾部最夸张,贯穿式熏黑尾灯+桥式扰流板,还加了一个“黑色横条装饰”,看上去很复杂。整体效果算不上优雅,但至少比老款顺眼多了。
一句话:日产知道年轻人不吃“老三样”,所以轩逸在外观上是放开手脚的一次自救。
尺寸和定位:依旧是“紧凑家轿”
车身尺寸4656/1825/1448mm,轴距2712mm。这组数据没啥惊喜,标准紧凑型家轿体型。日产没有让轩逸去挑战中型车,而是老老实实守住“十万出头家轿”的阵地。
这点耐人寻味。日产显然清楚,轩逸的最大用户群不是追求性能的年轻人,而是务实的家庭和出租车司机。这类用户要的就是油耗低、空间够、毛病少,轩逸的基因并没有变。
动力:还是那套老1.6L+CVT
新轩逸搭载1.6L自然吸气发动机,135马力,159牛·米,匹配CVT变速箱。听起来像是十年前的配置,但日产偏偏还在用。
为什么?因为便宜、耐用、维修成本低。别忘了,轩逸的大头销量来自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这群人最怕的就是“修不起”。新能源车虽然跑得快,但电池衰减、充电不便、残值低,这些问题在营运市场里非常致命。轩逸守住1.6L+CVT,正是为了锁死这一批务实用户。
这也解释了一个现实:轩逸不是没能力上混动,而是日产看不到回报。比亚迪的DM-i、丰田的双擎,本田的i-MMD已经占据了混动高地,日产硬凑进去只会被边缘化。
市场环境:轩逸面临三重夹击
要理解轩逸的处境,得看看市场格局。
1.新能源下探:比亚迪秦PLUS DM-i已经把门槛打到9.98万元,油耗2-3L/100km,动力秒杀轩逸。年轻人稍微算一下账,就会觉得轩逸不值。
2.智能化落差:国产新能源的中控大屏、语音交互、车联网体验已经吊打合资。轩逸要是还停留在“简配车机”,很难吸引年轻家庭。
3.品牌光环减弱:过去“买日系就是耐用省心”的逻辑正在瓦解。国产新能源开上几年后,用户发现也没想象中那么不靠谱,甚至OTA更新让车越来越新。这时候,轩逸的老口碑就不再是护身符。
独家观察:轩逸的“护城河”不在私家车
我一直认为,轩逸的真正护城河在出租车和网约车市场。原因很简单:
•省油,百公里6-7升油耗,比新能源充电快,跑活儿不耽误。
•维修便宜,备件多,出了小毛病一小时就能修好。
•耐用,出租车司机最懂什么车能“抗造”。
新能源车虽然进攻激烈,但在营运场景下依旧有劣势,比如冬天续航缩水、充电桩排队、跑长途心里没底。所以,未来轩逸在私家车市场可能边缘化,但在出租车市场,它还有几年“活路”。
消费者角度:该买轩逸吗?
如果你预算有限,只求省心省钱,不在乎动力和智能化,轩逸依旧值得考虑。尤其是打折后,10万出头就能落地,对不想折腾新能源的用户,轩逸依然是“保守选择”。
但如果你追求科技体验、低油耗、或者想要更强的性能,那轩逸确实没什么竞争力。国产新能源在这个价位上,已经给得太多了。
总结
全新轩逸的换代,本质上是日产的一次“续命”。它在外观上努力迎合潮流,但在动力和核心价值上依旧固守传统。
它能不能再度成为“神车”?我认为不太可能。中国市场已经进入新能源主导的时代,轩逸能做的,只是守住出租车市场和保守家庭用户的份额。
但话说回来,消费者不用急。轩逸想卖得动,必然要靠价格战,到时候买它依然是个划算的选择。只是,你要清楚,这辆车买回去,不会给你惊喜,只会给你稳定。
黑猫观点:轩逸不是要赢未来,而是要拖住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