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旗舰乘“风”而来——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

今年,《微型计算机》评测室体验过多款源自耕升追风系列的50系新品。在我看来,该系列最显著的记忆点在于其整体设计风格追求传统电竞风的同时,也并未掩盖其精湛的工艺品质。伴随特殊规则诞生的RTX 5090 D v2也在近期正式上市,而耕升追风系列再度迎来扩容,推出了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这一新旗舰。这款新旗舰显卡延续了追风系列一贯的简约风格,在外观上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却凭借扎实的做工和出色的性能表现展现出它的魅力——其散热系统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有效应对高负载运行时的热量问题,确保显卡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的性能输出。同时,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核心参数上也有着亮眼的表现,强悍性能能够满足各类高端游戏和专业图形应用的需求,为用户带来不俗的体验。

产品参数

核心架构:Blackwell

核心代号:GB202-240

制程工艺:TSMC 4nm

CUDA核心:21760个

光追核心(RT Core) :170(第四代)

AI核心(Tensor Core):680(第五代)

核心基础频率:2017MHz

核心Boost频率:2452MHz

显存容量:24GB GDDR7

显存位宽:384bit

显存带宽:1344GB/s

NVENC:3个(第九代)

NVDEC:2个(第六代)

输出接口:3×DP2.1b+2×HDMI 2.1b

TDP:575W

首发指导价格:16499元

身披装甲 风格硬派

耕升“风”系列显卡,秉承实用主义设计理念,且奉行传统的电竞风。在整体造型上,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显卡正面装甲采用两条凸显的拉丝切线,彰显层次感,通体黑色调中仅点缀以红灰元素,赋予其一种神秘之感。

同时,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显卡顶部Logo处搭载了幻彩背光,为产品增添一抹亮色。该背光效果可通过GW-Soul驱动实现个性化定制,满足用户对个性的追求。

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显卡虽非一见倾心之物,但其通过层次分明的装甲设计与机身上适度的Logo、纹理、线条等装饰,展现出耐人寻味的外观美感。

输出接口采用3×DP2.1b+1×HDMI2.1b经典搭配,并且此处还采用镂空装饰。

显卡顶部配备了一个反扣的12V-2x6 供电接口,方便玩家插拔电源线时更顺手。

将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调转过来,我们可以看到其背面采用了一块金属背板——既加固了该显卡的机身结构,又确保了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背板上灰色漆面的Logo与线条装饰,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质感。此外,显卡金属背板尾部采用独特的穿透式散热系统,有效辅助散热,确保性能稳定发挥。

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拆解解析

作为新旗舰,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搭载了第四代风盾3X散热器——其正面采用了由2个102mm+1个92mm组合而成第三代炫风之刃散热风扇。同时,此散热风扇配备了7片经特殊调校与设计的扇叶。新一代扇叶的进风角度由51°调整为34.5°,在同等转速条件下,噪音降低约8dB。新一代扇叶通过连接外环、调整叶片角度,在相同转速时,风量提升7%,并且增强了扇叶的强度。 此外,鉴于该风扇具备智能启停技术,其可精确感知系统负载情况,在系统负载较低时自动暂停风扇运行,进而为用户打造更为安静的工作或游戏环境。

在散热器配置上,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采用9根镀镍复合式热导管,与VC均热板相结合,能够高效地将该显卡内部产生的废热导出。与此同时,经过升级且面积增大的散热鳍片,配合显存及供电部位的散热贴,可进一步提高散热效能,保障显卡运行的稳定性。

将目光投向PCB,能够发现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采用了十四层非公版PCB设计,板面上的元件较为密集,焊点饱满,用料坚实。与此同时,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还配备了16相+6相+7相供电设计,以保障显卡内部各元件的用电需求。

PCB正中,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采用了基于Blackwell架构的GB202-240 GPU核心。

显存方面,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搭载了12颗来自三星2GB GDDR7的显存。

通过细致的参数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RTX 5090 D v2最主要是在显存容量方面有所调整——从32GB GDDR7降至24GB GDDR7,显存位宽亦从512bit降至384bit,导致内存带宽由1792GB/s降低至1344GB/s。换言之,相较于RTX 5090 D,RTX 5090 D v2在显存容量和带宽上均缩减了25%。同时,RTX 5090 D所配备的GB202-240 GPU核心,拥有21670个CUDA核心、680个第五代Tensor Cores、170个第四代RT Cores、3个第九代编码器、2个第六代解码器,其核心数量、RT Core数量、Tensor Core数量以及编解码器配置在RTX 5090 D v2中保持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基于Blackwell架构的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依然全面支持RTX 5090和RTX 5090 D等最新技术,包括最重要的DLSS 4及神经网络渲染等方面,并且在TDP方面与RTX 5090 D保持一致,拥有575W的强大性能释放能力。因此,从规格角度审视,RTX 5090 D v2的市场定位较为明确,主要作为RTX 5090 D的替代产品,在游戏显卡市场,尤其是高端发烧级游戏显卡领域,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另外,参考GPU-Z截图,我们可以看到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Boost频率为2452MHz,比NVIDIA指导建议频率略高,也就是说,这款显卡的性能释放在理论上也会更强一些。那么实际测试会是如何呢?

测试平台一览

显卡:NVIDIA GeForce RTX 5090 D、NVIDIA GeForce RTX 4090 D、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

处理器:AMD锐龙7 9800X3D

主板:七彩虹CVN X870 ARK FROZEN

内存:iGame影DDR5 6400 16GB×2

硬盘:七彩虹CN700 1TB Pro

电源:ROG THOR 1200W

显示器:戴尔UP3218K(7680×4320@60Hz)

操作系统:Windows 11 24H2

驱动程序:NVIDIA Game Ready Driver 581.15

基准性能测试

根据GPU基准性能测试成绩,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面向DX 11游戏性能测试的项目上,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也能够与RTX 5090 D打得有来有回,比如在对显卡性能要求相对严苛得FireStrike Ultra中,前者则要技高一筹得到了33418的显卡分数,RTX 5090 D则得到32847的显卡分数。另外,在对比RTX 4090 D时,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能够于这三个项目中平均领先40%。

在面向DX 12游戏性能测试的TimeSpy项目上,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表现与RTX 5090 D也十分接近,后者仅有2%的优势。将对比对象替换为RTX 4090 D后,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则能够实现35%的分数领先。不仅如此,在面向光追性能的PortRoyal与SpeedWay测试项目上,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紧随RTX 5090 D其后,并将RTX 4090 D甩在身后,平均分数领先幅度达到45%。

传统光追游戏性能测试

为了更好地探究三款显卡在实际游戏中的性能差距,我们挑选了15款游戏大作,并开启最高画质与超高光追效果。除了原生模式之外,我们还追加了DLSS@平衡模式的测试,希望能够更详实地体现三款显卡的游戏性能。

4K分辨率下的光追游戏性能对显卡要求非常高,即便是游戏性能趋于尖峰的三款旗舰产品也很难在部分游戏中获得一个比较流畅的帧率。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原生模式下,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实际帧率表现与RTX 5090 D非常接近,差距维持在5%以内,有的游戏帧率二者几乎保持相对一致,这点其实和我们在3DMARK测试中的结果比较相符;在开启DLSS功能之后,二者的帧率差距更是缩进到了3%以内。当我们通过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对比RTX 4090 D时,我们可以看到在关闭DLSS时,前者能够平均领先后者26%;在开启DLSS 4时,前者能够平均领先后者27%。

将分辨率调低到1440p之后,由于测试游戏对显卡性能的要求有所降低,因此三款显卡的实际帧率差距也有拉近。对比RTX 5090 D,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关闭DLSS时有3%的帧率差距,在开启DLSS时有2%的帧率差距。事实上,当开启DLSS之后不少游戏的帧率已经大幅超过200fps,仅仅2%的帧率差距几乎让人感受不出来两款显卡到底有怎样的不同。另外,对比RTX 4090 D,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仍旧能够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关闭DLSS时有21%的平均帧率领先幅度,在开启DLSS时有19%的平均帧率领先幅度。

DLSS 4游戏性能测试

根据前面测试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综合性能显著优于RTX 4090 D。而当我们利用RTX 50系列专属的多帧生成功能之后,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还能够进一步突破帧率上限,能更好地解决4K分辨率以及更高分辨率下的光追游戏可能出现的卡顿问题,为用户提供了流畅稳定的游戏体验。

在4K分辨率测试场景中,启用DLSS 4技术后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与RTX 4090 D的帧率差距进一步扩大,前者平均帧率较后者领先138%。此外,相较于原生帧率,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平均帧率提升幅度可达516%,且能够轻松运行本次测试中的所有光追游戏大作。

在1440p分辨率条件下,以《星球大战:亡命之徒》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关闭 DLSS 功能时,测试帧率仅为 56fps,未达到流畅游戏的标准;而启用 DLSS 4 技术后,帧率显著提升至338fps。该测试结果表明,DLSS 4在DLSS 3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帧率上限,大幅增强了游戏体验的流畅度,可与360Hz高刷新率电竞显示器完美适配,让用户充分享受 3A 级游戏带来的极致体验。

即便是在1440p分辨率下,将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开启DLSS 4后的帧率成绩,与RTX 4090 D开启 DLSS 3后的帧率成绩对比,二者差距也仍旧十分明显。以《三角洲行动:黑鹰坠落》为例,前者帧率达到400fps,后者仅为183fps,帧率提升幅度超100%;在本次测试涉及的其余游戏中,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亦能够保持遥遥领先,平均领先幅度达126%。

从画面表现来看,开启DLSS 4后的游戏画面与原生画面高度一致,尤其在高分辨率场景下,二者差异几乎难以察觉,用户可放心启用该功能以获取更流畅的游戏体验。此外,借助DLSS 4,用户可通过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尝试8K分辨率下的游戏大作,感受更高精细度的画面效果。具体测试数据显示,在原生帧率状态下,本次选取的四款测试游戏在最高画质与超高光追效果设置下,均难以实现流畅运行;启用DLSS 3后,仅部分游戏可达到基本可玩的水准;而开启 DLSS 4后,四款游戏的帧率均远超60fps,达到8K分辨率下3A光追大作流畅运行的标准。由此可见,对于预算充足的发烧级玩家而言,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完全能够帮助玩家充分体验8K分辨率带来的精细游戏画面。

生产力与AIGC性能测试

显存的削弱并没有对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游戏性能带来过于明显的影响,因此它仍然能够与RTX 5090 D“打得”有来有回。但在AIGC与生产力创作方面,显存部分的影响则无法忽视,但这并不意味着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AIGC与生产力创作上就无用武之地了。

事实上,通过AI图像生成与AI文本生成测试,我们均能够看到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可以明显领先上代旗舰,AI图像生成方面的效率平均领先幅度为22%,AI文本生成方面的词元输出能力平均领先幅度为31%。而当对比对象替换为RTX 5090 D时,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AI图像生成方面的效率平均落后为12%,AI文本生成方面的词元输出能力平均落后13%。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仍旧能够在Llama-2 13B模型中得到121 token/s的词元输出能力,说明其可以很好地应对中大型AI模型的需要。

在图像与模型渲染方面,拥有更大显存容量的RTX 5090 D仍旧在这部分测试中领跑。而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紧随其后,于Blender Opendata Benchmark中平均落后12%,于V-RAY GPU RTX测试中落后18%。相比RTX 4090 D,搭载着专为Studio优化后的Blackwell架构的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能够于Blender Opendata Benchmark中平均领先17%,于V-RAY GPU RTX测试中领先12%。另外,由于RTX 50系GPU支持DLSS 4,因此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D5渲染器中的表现与RTX 5090 D接近,在4K分辨率渲染的日式花园中,其开启DLSS 4之后的平均渲染帧率为212.5fps,而RTX 4090 D在开启DLSS 3的情况下仅有82.5fps,二者差距非常明显。

由于支持4:2:2专业格式转码,并且在编解码器数量方面与RTX 5090 D相当,因此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这部分测试中与RTX 5090 D非常接近,并且相比软件转码,能够极大地压缩时间成本,这一优势是RTX 4090 D不具备的。除此之外,在常规的4:2:2视频转码方面,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也能够明显领先RTX 4090 D,可帮助视频创作者节约更多时间。

散热与超频测试

最后,我们还对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进行稳定性与超频测试。在26℃的环境下,经过Furmark烤机测试,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最终能够将核心GPU温度稳定在72℃左右。对于旗舰级显卡而言,默认状态下能够有这样的散热表现值得肯定。

除此之外, 我们还记录了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不同状态下的实际功耗表现——在待机时其功耗为34W,在4K分辨率下开关DLSS时的功耗分别为475W(DLSS ON)和538W(DLSS OFF),在烤机测试中其实际功耗为575W,符合NVIDIA指导建议TDP。另外,结合其烤机测试,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即在游戏状态下,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功耗低于烤机测试,因此其核心温度还能进一步下探,维持在一个更低的温度。另外,在日常测试中,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风扇会在低负载下自动停转,因而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测试和体验。

在多次尝试之后,我们最终将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的核心Boost稳定到了2780MHz,较默认频率高出328MHz。同时,在这样的状态下该显卡成功完成了3DMARK FireStrike Ultra的测试,并且得到了35753分,较超频前的33418分高出7%,就此我们认为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是一款拥有不错性能空间的显卡。当然,为了显卡的稳定性与耐用性,我们并不建议大家对其进行超频。

另外,我们在将核心Boost频率稳定在2780MHz+风扇全速的状态下完成了Furmark测试,并且核心温度能够稳定在62℃,较超频前温度进一步下探了10℃,其全速状态下的散热效率不错。

小结

作为一款新旗舰,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无疑是那一种貌不惊人的产品,但如若你仔细地了解它之后,又会清晰地看到这款产品作为RTX 5090 D的继任者,其素质确实没得挑——在游戏性能方面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能够做到与RTX 5090 D“打得有来有回”,无论是在传统光追游戏性能方面,又或是DLSS 4游戏性能测试方面,它均能够将实际的帧率差距控制在5%以内甚至更低。除此之外,这款显卡无论是在游戏还是创作方面,均能够遥遥领先于RTX 4090 D,能够完全做到取而代之的作用。不仅如此,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在稳定性与超频方面也有值得称赞的表现,尤其是后者——作为一款旗舰产品还拥有7%的性能空间可供压榨确实也说明它配备的供电以及散热均属上乘。总之,耕升GeForce RTX 5090 D v2追风OC很像一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良配,相信拥有它的玩家能够于游戏场景无受帧率拘束,肆意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