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几天的所作所为,终于让马斯克忍无可忍,说出了逆耳忠言
特朗普这几天的所作所为,终于让马斯克忍无可忍,说出了逆耳忠言
事说新语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原本被外界视为政治与科技“强强联手”的特朗普与马斯克,却因为“对等关税”问题在媒体面前激烈交锋。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马斯克直接向特朗普提出取消对欧盟与其他贸易伙伴“对等关税”的建议,却遭到一口回绝。
此番摩擦不仅暴露出美国政坛内部对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尖锐对立,也将跨国企业与政府策略间的暗流摆到了聚光灯下。
马斯克的“低调不点名”与特朗普的“强硬不让步”选择,令市场在短短数日内剧烈动荡。
特斯拉市值蒸发310亿美元让投资者捏一把冷汗,也给全球贸易格局带来了新一轮挑战与不确定性。
一、幕后到台前,关税政策分歧公开化
2025年4月刚到,特朗普便宣布对全球100多个贸易伙伴征收10%的最低基准关税,引发连锁震荡。
欧盟、中国等主要经济体首当其冲,纷纷表示将采取相应反制措施。
同时,白宫的官方口径依旧强调“平衡贸易逆差”“维护本土就业”。
马斯克虽然在过去曾与特朗普多次私下沟通,但在这次事件上却无法忍受。
原因很简单:特斯拉的生产线和供应链遍布世界各地,一旦关税真正落地,零部件成本将暴涨,初步估算需额外承担18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欧洲市场原本是特斯拉攻占全球的重要一环,如今若欧盟也对美国实施反制,销售额很可能猛烈下滑。
在4月7日的记者会上,特朗普继续使用他熟悉的手段,强调“不考虑暂停关税”,同时表示“不排除进一步上调”。
这番言论让马斯克的境地更加尴尬:他既需要维持在特朗普政府中所谓“效率部负责人”的角色,又无法忽视关税对企业所造成的重创。
许多特斯拉投资者也陆续在社交媒体上发问:身兼跨国企业家与政府顾问的马斯克,究竟该站在哪个阵营?
尽管马斯克没有直接在公开场合点名特朗普,但他在同一天转发了经济学家弗里德曼“铅笔寓言”的视频,宣扬全球分工与自由贸易的可贵。
媒体同样敏锐地捕捉到马斯克还在意大利右翼政党会议上发表了“全球应取消关税壁垒”的演说。
可以说,这一次马斯克的态度已不再含蓄,他甚至在各个国家的会议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全面出击,似乎要让更多人意识到“贸易壁垒只会损人不利己”。
二、马斯克的“意式挣扎”
这场冲突追溯自2024年8月13日。
那次直播对话中,特朗普与马斯克还谈笑风生,吸引了超过100万观众。
时过境迁到2025年2月14日,特朗普在媒体上否认与马斯克存在分歧,但两天后,他却在福克斯新闻采访里“授权马斯克行事”,语气与立场都显得非常随意。
随后接踵而至的3月12日听证会上,特朗普先是怒斥马斯克,转而又公开称赞其工作成果,更意外购买了一辆特斯拉,让人捉摸不透两人实质关系。
然而真正将两人矛盾摆到台面上的,是2025年4月初马斯克远程出席意大利右翼政党联盟党会议时发表的零关税倡议。
在那次会议中,马斯克“隔空喊话”欧洲国家,希望通过建立美欧“零关税自贸区”来带动经济活力。
他甚至主张欧洲与美国之间不光货物往来无关税,还应当让产业人员流动更便利。
对特朗普而言,这样的言论近乎在自己盟友的后院公开反水。
更何况意大利联盟党与特朗普政府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马斯克此举无疑在盟友之间投下震撼弹。
与此同时马斯克深谙社交媒体的威力,他知道自己一条推文往往就能引爆全球舆论场。
于是在4月7日至4月8日连续数日,他密集转发弗里德曼“铅笔经济学”视频,还在X平台(原推特)喊话:“贸易保护主义只会把世界经济拆分得支离破碎。”
据不完全统计,这一系列动态在短短两天内引发了171亿次的话题阅读量。
马斯克之所以如此高调地与特朗普对着干,其背后的推力显然不止是经营成本,还有他对于全球化、自由贸易的高度认同。
三、关税派与跨国资本
要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得不提到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
他是这次“对等关税”的主要操盘手,一向主张利用关税来重塑美国工业基础。
自他在内阁会议上批评马斯克“牺牲美国就业”开始,两人便结下了梁子。
马斯克反驳称,“莱特希泽不懂实体经济”,这让白宫内外都嗅到了一丝“火药味”。
面对这种局面,特朗普团队内部其实也并非铁板一块。
财政部长贝森特倾向于把关税当作一张牌,在谈判中时而施压、时而松动;而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则坚持要走强硬路线,对贸易伙伴采取毫不退让的强硬姿态。
在这种摇摆不定和内部纠结中,马斯克也只得在“继续跟白宫合作”与“坚守企业全球化发展”之间寻找平衡。
回顾2025年2月底,马斯克还意外出现在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会晤现场。
从外界角度来看,这原本代表贸易与经济大佬与总统一道推进世界议题,可如今似乎变成了另一种“尴尬同框”。
事实上,马斯克一边要为特斯拉寻找更多国际合作机会,一边却要和政府内部“关税鹰派”周旋,现实压力随处可见。
四、美股动荡与欧洲反击,谁在买单?
就在双方交锋最热闹的4月5日至7日之间,华尔街自然无法坐视局势不管。
道琼斯指数三天之内跌了4.2%,特斯拉股价更是出现10%的暴跌,马斯克个人财富蒸发310亿美元。
投资人抢先撤离,生怕在贸易风波继续升温之际陷入更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的强硬表态让欧盟感到不安,德国、法国等国的高层公开警告,如果美国持续提高关税,欧洲也会对汽车、农产品加征同等关税。
结果就是“双输”:美股震荡、欧洲车企跟着受挫,大众、宝马等在股市大跌的阴影下开始反思海外投资布局。
为了规避风险,这些跨国公司也加速了在中国等地建厂的步伐,准备在美欧博弈升级之际换条赛道。
苹果等高科技企业则借媒体之力呼吁特朗普政府“慎重考虑关税政策的长期影响”,因为细分领域的芯片、零部件一旦陷入关税陷阱,整个供应链都会变得脆弱。
事实上,早在2025年2月16日,特朗普曾在福克斯新闻上豪言:“马斯克同意我的关税新政,政府将全面执行我的议程。”
可现实却是在关税笼罩下,很多企业都在公开或私下表达了焦虑与抵触。
特斯拉的遭遇仅仅是一个代表:当年对特朗普抱有期待的跨国资本,如今面临的可不止是经济层面的危机,更有对“保护主义回潮”可能带来叠加效应的担忧。
五、商界反攻还是短暂冲突?
《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相继发表评论分析,称这场围绕“对等关税”的矛盾实为“政治民族主义”与“跨国资本全球化”之争。
马斯克以特斯拉为载体,坚定自由贸易理念,而特朗普则借关税来重塑贸易规则与政治影响力,两者间互不让步的较量还将持续。
本质上,两人都不是会轻易合解的人。
特朗普在面对分歧时,常常通过媒体采访与竞选集会对外表明强硬立场。
马斯克也有他的“社交媒体战术”和跨国企业资源,每次发声都足以引发新一波的舆论关注。
意大利会议上的讲话反映了马斯克的包容和合作愿景,但特朗普的回应依旧坚定,用关税“施压谈判”的决心一点都没动摇。
有人猜测,这或许是一场戏,毕竟在2022年至2024年间,特朗普与马斯克并非没有过分歧,却仍保持着一种“亦敌亦友”的关系。
然而从这一次的强硬口吻和市场巨震来看,似乎双方的旧盟友光环已然褪色,贸易之争突破了他们过去的“默契区”。
考虑到马斯克再次在公开场合挖苦彼得·纳瓦罗“比一袋砖还蠢”,还在4月8日继续发长文怒指白宫政策短视,这样的剑拔弩张已经无法用过去的“政治秀”轻易遮掩。
六、未来谁会先低头?
从当下局势看,仓促停火的可能性并不大。
特朗普在4月7日的记者会上已再度拒绝了马斯克的撤销关税请求,言辞间皆是“绝不动摇”。
马斯克则坦言,若美国再不放松关税,他或许会考虑进一步转移部分特斯拉产能。
“自由贸易不是空话,合则两利”——这是他反复挂在嘴边的宣言。
实际上,此前他便在欧洲、中国等地新建工厂。
同时,欧盟也在紧盯着美国的动作,一旦美方加码,欧洲加征汽车或农产品关税的可能性升高,那么引发的连锁反应或许会再度冲击全球金融市场。
有人担忧,这就是一场“碎片化全球化”浪潮的开端:各国大企业想尽办法绕关税、避制裁,一条条本就复杂的供应链更是雪上加霜。
届时马斯克和特朗普谁也不可能独自全身而退。
最终而言,这场关税之争不只是特朗普与马斯克两个人的口水战,更是当代政治与经济走向的重要缩影。
跨国资本看重全球化的规模效应与资源分配,而政治保守主义势力则在意国内选票与市场份额。
两股力量相互拉扯,可能还会贯穿未来数月,甚至影响到美国下届大选的策略与议题设定。
结语
特朗普与马斯克之间的分裂,映射了“政治民族主义”与“跨国资本全球化”突然正面交锋的时代趋势。
马斯克在保留与政府合作空间的同时,也大胆捍卫了自己的全球化愿景。
特朗普坚守关税手段,以此谋求美国优先的政绩。
眼前看,这场博弈短期内并不会有赢家,却可能把更多领域拖入纷争。
正如《华尔街日报》引用弗里德曼“铅笔寓言”所言:如果一支小小铅笔都能依赖世界各地的原材料与技术协作,那么人为设立的关税壁垒只会割裂本可互利共赢的经济体系。
你认为马斯克能否推动特朗普改变关税政策?欢迎分享你的观点。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参考资料:美媒披露:马斯克曾直接促特朗普改弦更张,但未成功. 天下事.[2025-04-08]马斯克公开反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商业巨头与白宫裂痕加剧. 译言网.[2025-04]关税战刚开打,马斯克:希望美欧建零关税自贸区. 观察者网 邵昀.[2025-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