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林西县十二吐乡:“互助养老+暖心餐”托起乡村幸福晚年

灶台上热气腾腾的饭菜咕嘟作响,老人们围坐餐桌笑声不断,西山根村幸福互助院“院民”王凤云大娘端着刚出锅的酸菜粉条往桌上一放,满屋子顿时香气扑鼻,“都别瞅着啦,趁热乎!”晨光透过玻璃斜斜照进来,满屋子笑声跟着蒸锅的热气直往上窜。

作为西山根村探索互助养老新模式的重要载体,“惠民食堂”以“搭把手、暖颗心”为理念,通过邻里互助、便民服务、普惠助餐等举措,让老人“食”有所依、老有所乐,生动诠释“小食堂服务大民生”的为民情怀。

老人们正在惠民食堂内就餐

小食堂大民生,一蔬一饭暖到心坎里。中午十一点半,“惠民食堂”准时开餐,牛肉炖土豆、红烧茄子、杂粮粥等菜品香气扑鼻。食堂采取“政府出一点、社会力量捐一点、个人拿一点”的运营模式,老人早餐仅需1元,午餐仅需3元,针对院内腿脚不便的老人只需提前电话预约,志愿者便会将餐盒送至家中。

“这馒头软乎,比我自己做得好吃!”82岁的王志琴捧着热乎乎的馒头,脸上笑开了花。

“小饭碗”装着“大民生”。西山根村党支部书记刘占林表示,“惠民食堂”不仅是养老服务的突破,更是乡村治理的创新。“我们要让互助院成为党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把民生实事办到老人心窝里!”

互助养老,银发“朋友圈”共筑温情家园。西山根村幸福互助院推行“文明积分 邻里互助”养老模式,鼓励低龄身体硬朗的互助院“院民”组成“银龄志愿队”。作为高龄独居老人代买药品的“跑腿员”、定期上门清洁的“家政员”,更是送餐入户的“暖心外卖员”。

特别设计的文明积分模式将无形的善意转化为可量化的温暖,每次服务可积3分,分值可用来兑换生活用品或惠民食堂用餐额度,这种“服务—积分—回馈”的良性循环,不仅激活了低龄长者的内生动力,更织就了一张守望相助的温情网络,院内还设有棋牌室、浴室、便民超市等空间,让老人从“被动养老”变为“主动享老”。

“帮老姊妹送送饭、扫扫院子,自己也有成就感!”58岁的志愿者王凤云边包饺子边说道。

便捷生活,家门口的“幸福服务站”。互助院聚焦老人“急难愁盼”,推出“15分钟生活响应圈”。依托乡卫生院医疗资源,定期邀请医生到幸福互助院坐诊,慢性病用药送到床头;志愿者定期到互助院开展“爱心义剪”、代缴水电费;十二吐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定期举办文化“益”起来文艺演出等志愿服务活动。

“以前一个人冷锅冷灶,现在顿顿吃现成的,还有大夫给量血压,日子舒坦!”67岁的独居老人邹金荣感慨道。“惠民食堂”吃的是家常菜,聊的是邻里言。这里不仅为老年朋友们提供美味可口的热乎饭,也给老年朋友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和休闲的场所。

银龄互助焕新养老模式,文明积分绘就温情画卷。这种植根乡土文明的养老创新,既延续了“邻里相携”的传统美德,又注入了现代治理的智慧基因。西山根村用一把打开农村养老困局的金钥匙证明,最温暖的照护,往往来自同样布满皱纹却依然有力的双手。这种“以老助老”的模式探索,不仅解决了农村养老资源短缺的难题,更重建了乡村社会的情感联结,让暮年时光绽放出别样光彩。(王雅琪)

来源:赤峰市林西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