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海河英才谱丨左大伟:以勇气和担当挑起港口基建的脊梁

天津北方网讯:沿着别人的足迹前行并不困难,但敢于对既有模式提出质疑更需要勇气与智慧。天津津港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左大伟,正是这样一位兼具创新胆识与实干担当的港口建设者。在天津港工作的近20年间,他主持和参与20余项科研项目,完成200余项工程设计、BIM咨询及工程咨询工作,获得10余项国家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由他牵头成立的多个技术攻关小组,为装配式码头建设、疏浚土方综合利用、碱渣治理、码头健康监测等重难点工程提出了建设性解决方案,不仅为天津港集团节省上亿元投资,更为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注入了创新动能。

面对这一困局,左大伟将目光投向了强夯工艺,但这一设想立即遭到多方质疑。“强夯工艺之所以不被认可,是因为强夯法虽然在陆地上效果显著,但在沿海淤泥软土地带,常规强夯会产生‘橡皮土’效应——夯击力度越大,土层扰动越严重,最终导致承载力不升反降。"左大伟解释说。

能不能让港口的地基也越夯越实呢?为找到一种既经济、又高效,还能保证质量的地基加固工艺,左大伟带领团队展开技术攻关,带领团队跑遍国内各大设计院和科研院校,进行了多次强夯试验,最终确定了分级多变强夯工艺方法和实操措施。

创新引领 绿色发展

近年来,左大伟还主持了“疏浚土在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中资源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将港口每年挖出的疏浚土进行资源化利用研究,旨在开创港口循环经济新模式。

“随着环保要求提高,传统填海造陆方式已不可行。”左大伟指出,“我们必须为每年数百万吨疏浚土找到新出路。”

他创新提出“疏浚土结构化利用”技术路线:先通过自主研发的固化剂将疏浚土改良为工程填料,再运用复合流态固化工艺提升强度。“经测试,改良后的土体可部分代替砂石料甚至低标号的混凝土,满足堆场地基要求。后续,我们准备将这一工艺运用在环球滚装堆场项目建设中。”左大伟告诉记者。

左大伟在港口建设领域里刻苦专研,就如同拓荒者开垦荒地,不畏艰难,不断前行。凭借一腔热血、满腔热忱,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港口工程的典范,而他参与建设的项目先后荣获了“国优金奖”、中国水运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港口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个人也被评为了全国劳动模范,天津市劳动模范。他还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了一批具有港口建设行业专业技术水平高、热爱钻研、勇于创新的技术人才,为推动港口向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为天津港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贡献卓越力量。(津云新闻记者 霍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