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R铁路大冒险——《黄金眼》装甲列车特技场景拍摄幕后纪实
以下文章来源于特工的安全屋 ,作者 HummerBilly
点击蓝字
欢迎关注
本文翻译自詹姆斯邦德国际粉丝俱乐部网站(James Bond International Fans Club,简称 JBIFC),图片来自于 .thunderballs.org
三十年前的这个月,即 1995 年 4 月,EON 詹姆斯 · 邦德系列电影的主摄制组在剑桥郡彼得伯勒附近的尼恩谷铁路(Nene Valley Railway, 后文简称为 NVR)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紧张拍摄,为皮尔斯 · 布鲁斯南的首部 007 电影《黄金眼》(Goldeneye)完成了一段非常重要的拍摄工作。
该片的第二摄制组此前已经在此地进行了约三天的前期拍摄,主要集中于一辆伪装成俄罗斯重型装甲列车的机车在乡间疾驰的动感镜头,尤其是途径某座车站(现实中的渡轮草甸站)的场景。
对于伊恩 · 弗莱明的詹姆斯 · 邦德而言,重返 NVR 是一段美好的经历。这条由志愿者运营的著名铁路线曾在 1982 年 9-10 月间,为罗杰 · 摩尔的第六部 007 电影《八爪女》(Octopussy)提供过关键场景的拍摄场地。随着《黄金眼》将于 2025 年迎来三十周年纪念,詹姆斯邦德国际俱乐部(简称 JBIFC)决定借此契机回顾 1995 年《黄金眼》摄制组在 NVR 的拍摄历程。毕竟在当年,JBIFC 曾派遣现场观察员史蒂夫观摩了《黄金眼》摄制组的全部拍摄过程。

耐人寻味的是,《黄金眼》的拍摄对布鲁斯南而言同样是一场重返 NVR 之旅。早在 1988 年,他就曾在此拍摄过一支充满娱乐性且颇具邦德风格的健怡可乐广告,该广告于 1988 年美国超级碗中场休息期间首播。
如今布鲁斯南重返故地,但这次是正式扮演这位他曾在 1986 年抱憾错失的角色:代号 007 的间谍詹姆斯 · 邦德。这必定让他深感欣慰。EON 早在 1994 年 8 月就与 NVR 接洽,当时外景勘察人员秘密探访这条风景如画的铁路线,考察其自 1982 年后的变化。双方迅速达成了合作协议。
在新任邦德导演马丁 · 坎贝尔(Martin Campbell)的严格把控下,第 17 部 EON 邦德电影于 1995 年 4 月初在 NVR 拍摄了两组重要场景:包括俄罗斯装甲列车、邦德试图用 " 借 " 来的坦克拦截列车,以及他勇救娜塔莉亚(伊莎贝拉 · 斯科鲁普科饰)的惊险桥段。此外摄制组还拍摄了特雷维廉的直升机从列车顶部起飞的短暂镜头。由约 30 名主要工作人员组成的摄制组,携大量辅助设备、电缆、房车及车辆,外加消防队和救护车,利用 NVR 的三个关键区段展开拍摄。

第一处是伍德斯顿的旧甜菜工厂,毗邻彼得伯勒市中心。废弃厂房(便利地)与 NVR 轨道相连,使列车得以 " 停靠 " 在建筑群旁(现为伍德斯顿糖道住宅区)。这片布满阴森烟囱与钢架建筑的迷宫化身为俄罗斯的铁路调度场。镜头捕捉到憔悴的奥鲁姆将军(戈特弗里德 · 约翰饰)将娜塔莉亚强行拖拽至装甲列车车厢,塞尼亚 · 奥纳托(法米克 · 詹森饰)在一旁注视的场景。此处摄制组还拍摄了邦德驾驶坦克抵达现场,观察四周情况的短镜头。

第二组较短的镜头拍摄于 NVR 渡轮草甸站,展现装甲列车沿轨道疾驰,车站被布置成圣彼得堡某段铁路的模样。
第三组技术更为复杂的场景(准确说是系列镜头)拍摄于 NVR 的卡斯特磨坊路桥。该桥位于渡轮草甸站与 NVR 主站旺斯福德站之间,事先被 " 改造 " 成了隧道入口。
事实上,这些场景的特效与技术工作堪称 EON 幕后团队专业智慧的典范,他们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为傲。
那辆气势骇人、拥有着铲雪机造型车头的装甲列车,实际上是一台英国铁路 20 型柴油机车,加挂着两节 Mk.1 车厢。在美术设计大师彼得 · 拉蒙特(当时已参与过 18 部邦德电影,包括《八爪女》)的魔法改造下,这变身为一台苏维埃风格的军用列车,车身饰有红星徽章、侧裙板,并采用哑光黑涂装(并且经过了适当的 " 做旧 " 处理)。

改装后的机车通过低板拖车从伦敦附近的利维斯登主片场公路运输至旺斯福德站。片方配备的彪悍保安在 NVR 严密看管着这台存放于旺斯福德站机车库的道具列车。当它抵达时,NVR 的志愿者无不惊叹,所有目击者也都感到了震撼。
最关键也是最危险的镜头拍摄工作发生在主摄制组工作的第二天,位于米尔路桥。人们不得不对新西兰出生的马丁 · 坎贝尔产生同情——他每日清晨 5 点 30 分就开始工作,当时还身患重感冒。主摄制组第二天拍摄期间,皮尔斯 · 布鲁斯南抵达现场,一天内进行了多组镜头的拍摄,包括与伊莎贝拉 · 斯科鲁普科的合作戏份。两人当天驻扎在米尔路桥旁一处农场地带的几辆拖车中,在摄制组宣传主管杰夫 · 弗里曼的密切关注下完成工作。
在米尔路桥(正如我们现在所知),邦德将他的坦克停放在隧道入口处隐藏起来,等待反派疾驰而来的装甲列车,并向其开火试图使高速行驶的机车脱轨。

当这一尝试失败,仅仅点燃了列车前部的引擎时,007 在列车撞击坦克的前一刻一跃而出。成片中的这一幕极具视觉冲击力,而实际拍摄时也同样震撼——尽管摄制组采取了最大限度减少破坏的拍摄方式。
根据 NVR 的工作人员透露,制作方最初计划让列车撞击一辆真实的 36 吨重俄罗斯坦克(!),但当 NVR 的结构工程师明确表示不赞成 EON 团队实施该方案后,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被迅速调整。工程师担忧此举会对轨道和桥梁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摄制组在 NVR 主场景拍摄第二天使用的 " 坦克 " 实际上是一个玻璃纤维模型。同样地,为最大限度降低对桥梁的潜在损害,施工团队使用胶合板、石膏、深黑色幕布材料以及大量脚手架,将桥梁精心伪装成带有红星标志的混凝土隧道入口。当天上午,皮尔斯需要多次拍摄邦德从坦克爬出并迅速跃至轨道侧边的镜头。坎贝尔要求他反复拍摄直到满意为止。还有一组镜头是皮尔斯蹲伏在灌木丛观察四周的场景。

导演马丁 · 坎贝尔与皮尔斯 · 布鲁斯南
随后,摄制组拍摄了他与伊莎贝拉看似刚从车厢底部跃出的画面。两人在轨道上来回奔跑以呈现喘息状态,还要表现出劫后余生的庆幸神情。部分列车向隧道疾驰的镜头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拍摄(但多数画面由第二摄制组在主摄制组抵达前两天提前完成)。
拍摄期间出现一个意外状况:铁路两侧布置的众多俄式冷杉、松树及其他灌木丛中,部分植被不慎起火!在特效人员在列车上布置好火焰后,列车至少两次被要求退回到起点,重新加速冲向 " 隧道 "。
但是第二天(可以这么说)的 " 重头戏 " 发生在下午 4 点 40 分——为了假装营造出列车撞击坦克的画面,拍摄现场引爆了一团巨型火球(实际电影中,特效大师兼微缩模型效果总监德雷克 · 麦丁斯监督制作的模型与特效共同完成了这个精彩场面)。

德雷克 · 麦丁斯(左一)
NVR 隧道爆炸经过了周密准备,围观群众(邦德电影在桥边进行拍摄的消息已经在附近卡斯特村庄中传开)与其他非直接参与的人员都被疏散至安全距离以防飞溅碎片。摄像机经过了仔细架设与反复检查,消防队全程待命。皮尔斯和伊莎贝拉的替身演员当天早些时候完成了从车厢底部滚出的特技镜头(皮尔斯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拍摄过程)。
然而轮到布鲁斯南和斯科鲁普科亲自上阵时,等待过程必然充满了紧张——特别是这种 " 一次性 " 拍摄需要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安全检查与机位调整(光是这些就消耗了一个多小时)。两个人必须在爆炸背景下跃向特制的缓冲垫(实际爆炸时,燃烧的碎片就坠落在他们身后——拍摄 007 电影并非全是光鲜时刻!)。

这场爆炸堪称惊天动地!事后可供围观的主机车上覆盖了一层厚重的黑灰,铁轨及周边区域弥漫着火球产生的浓烟特效。空气中焦糊味许久都没有散去,昭示着这场爆炸的巨大威力。尽管准备过程漫长而又令人紧张,但着绝对物超所值。坎贝尔与多数工作人员都显得非常满意。所有环节按计划完成,监控器上的爆炸效果令人叹为观止。这段拍摄结束后,聚集观看的当地群众心满意足地陆续回家,仿佛主要的拍摄工作已经宣告结束。
然而在傍晚时分,坎贝尔将摄像机移至铁轨的另一侧被称为卡斯特堤岸的切方路段,远离仍滞留现场却不知情的人群视线范围。
这里拍摄的是邦德与娜塔莉亚劫后余生并肩坐在铁轨旁的场景。包含着对话以及必不可少的浪漫吻戏。开拍前两位主演都做了必要准备——布鲁斯南沿轨道奔跑制造喘息效果,斯科鲁普科则做了几个俯卧撑。

这个重要镜头于下午 5 点 45 分完成拍摄。布鲁斯南返回拖车途中停下与消防队合影留念。斯科鲁普科也返回摄制组 " 基地 ",途中在餐饮台驻足拿了个(毫无疑问对她来说是急需的)面包卷。布鲁斯南换上黑色皮夹克,于 6 点乘车离开时向围观人员亲切挥手。对于包括 JBIFC 特派员在内的见证者而言,这是结束全体工作的完美方式。可以说,这个充满重大事件且令人难忘的日子,又增添了一抹金色的高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