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渔船开动撒网松江,“开江第一鲜”盛满乡愁

冰城四月松江开

渔家盼来开网时节

16 日一大早,在松花江木兰县江段," 老把头 " 于俊立驾着小渔船驶向江心撒网捕鱼,他说,大家已经等不及了,这 " 开江第一鲜 " 盛满浓浓的乡愁,第一网必须要有仪式感。

刚刚跑完冰排的江面静谧如镜,倒映着鸥鸟的身影,远山如黛水墨氤氲,江天一色。51 岁的于俊立稳稳地掌舵控船,他吩咐一声,伙计们便开始撒网,数十米巨网在水面激起一层涟漪。伙计们都愿意跟着这位 " 老把头 " 讨生活,说他有 " 看天便知鱼群走向 " 的本事,他让在哪下网准没错。

被伙计们叫成 " 老把头 ",是因为于俊立从 17 岁开始就撒网捕鱼,在行里绝对有一号。近几年,于俊立已不再动网,只负责掌舵。听到伙计们夸赞,他忙不迭地摆手连说:" 过了过了。" 于俊立告诉记者:"江里打渔,当然也有打不着的时候,那就歇歇呗,鱼是大江赏赐给咱的礼物,丰俭由天。"

松花江里的鱼于俊立如数家珍," 三花五罗十八子七十二杂鱼 ",鳊花、鲫花、鳌花是主角,各种杂鱼,味道不同。于俊立说,他最喜欢鲤鱼," 鲤鱼寓意着吉祥,能跃龙门,化身成龙呢 "。

于俊立说,近年来,松花江水域生态持续变好,好多 " 绝迹 " 多年的鱼种再次出现了,甚至能见到被列入保护名录的鱼。于俊立给伙计们定下了一条规矩:遇到不认识的鱼,一律都放掉,大家要用实际行动保护松花江水生物种的多样性。

说话间,第一网缓缓拉起,沉甸甸的。于师傅对着水面高喊一声:" 来个大的!" 一条三四斤重的大鲤鱼应声跃入船舱,瞬间,笑容在大家脸上荡漾开。

" 开江鱼 " 是冰城餐桌上的一道季节大菜,为了抢 " 开江第一鲜 " 的好彩头,渔家撒网、渔档开张、渔村开门……众多 " 渔家乐 " 快被食客踏破了门槛。

通河县乌鸦泡镇乌鸦泡村的松江渔馆,酒旗飘扬,顾客盈门。老板丁岩忙里忙外地招呼着,这段时间,小店每天都要接待十几桌客人。丁岩说:" 到今年,我开渔馆正好 10 年,今年生意最好,江鱼的种类更丰富,订桌的客人排到了半个月开外。"

多年前,乌鸦泡村曾是林场装卸木材的码头。林区停伐后,乡亲们踏上了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运木材的小火车经过改装,变成餐厅;村里的闲置民房改建成民宿,乡亲们为游客打造了自驾游、微度假旅游 " 打卡地 " ……沉寂了十几年的小村火起来了,经常有邻县食客跨江来吃鱼,乌鸦泡村也被列为全市的 " 和美乡村 " 典型。

通河县城里的抚远渔馆,挂出了 " 开江鱼 " 菜单:红烧江鲤鱼、清蒸鳌花鱼、酱焖柳根鱼、香煎岛子鱼、炸江虾……几乎每桌客人都要点上一两道开江鱼品尝。

渔村渔馆生意火爆,抢不到就餐位置也不用心生遗憾,松花江沿岸的大小鱼档也都开张了。在巴彦县巴彦港镇,沿江的岔路口自然形成了一个鱼市。大澡盆、泡沫箱、铁皮槽子摆开了阵势,大小活鱼鼓腮吐泡,不断有路人驻足询价、掏钱购买,小镇鱼市买卖兴隆。

在呼兰区西飞渔村到蒙古屯段的滨水大道上,歇业一冬的十几处鱼档重新开张,江鲤鱼 30 元一斤、鲶鱼 50 元一斤,最贵的鱼当属 " 牛尾巴 ",每斤卖到了 100 元,渔民们守着大江生意火爆。大家都说," 开江第一鲜 " 为冰城的春天添彩增光,更是一年风调雨顺的好兆头。

来源:哈尔滨日报

吴海兵   记者:罗彦坤   视频为孙洪宇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