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纯电新车, 谁配叫真正的SUV?

世上本无SUV,直到人类渴望同时触摸大地与天空。

1935年,雪佛兰Suburban用卡车底盘结合休旅车身,创造出既能征服崎岖路面又能兼顾载物与乘坐舒适性的多功能场景;

1996年,初代RAV4载着东京青年驶向富士山麓,将燃油经济性与铺装路面操控性注入了SUV的灵魂;

而当奥迪在2003年推出Pikes Peak quattro概念车时,钢铁巨兽忽然有了诗人气质——从此,豪华SUV不仅是工具,更成为了攀登者精神的具象化图腾。

二十年后的今天,纯电SUV在“颠覆”的口号中演化出了多样的流派风格。

比如用3秒级加速点燃性能狂热的小米YU7,更像是法拉利开创的FUV跨界GT;

以移动客厅重塑家庭出行的理想i8,本质上提供的还是MPV用户对大空间与舒适性的极致追求;

而靠鸿蒙生态编织数字梦境的问界M8,则持续用华为的数字魅力抢占用户心智。

随着时代的演化,不同的产品流派都找到了其合适的生态位,也恰恰体现了市场的多元性——有些人更在意纯电或智能,也有些人更在意SUV本身的价值。

不急于颠覆的一汽奥迪Q6L e-tron选择忠于SUV本来的价值,给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答案:真正的征服,从不需要以遗忘出发时的热血为代价。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SUV之所以流行,就是因为其强大的越野能力,所带来的多场景城市适用性。

奥迪从第一台SUV Q7开始,也一直用征服派克峰的价值观塑造着Q家族适应多路况的,兼具穿越与攀爬、速度与通过性的SUV基因。

豪华的本质是自信与坚守,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背离了SUV初衷的“颠覆者”们,奥迪选择造一台依然能让用户感到“Q”的底蕴与SUV本真价值的纯电SUV,给市场一个自豪地挂着四环LOGO、纯粹且正统的SUV选择——如果轻易就忘记了自己是谁,还怎能称之为穿越百年周期的豪华呢。

但这个不忘初心的选择,需要太多的不妥协。

比如当竞品纷纷为了向拮据的续航妥协而牺牲操控时,一汽奥迪Q6L e-tron坚持把SUV的基因刻进电车里,延续了Q7诞生之初结合了赛道基因与越野场景的设定:在赛道性能上采用了与保时捷同源的PPE架构,保留了大量跑车级产品才有的渐进式转向、前后五连杆、FSD频率选择减震器等配置。

尤其是Q6L e-tron标配的前255、后285的赛道级轮胎,与保时捷卡宴等大马力性能SUV采用的前窄后宽轮胎设定如出一辙。

毕竟在一心想征服派克峰的奥迪看来,抓地力,是驾驭者与大地签署的信任契约。

但为了不向“性能影响续航”的客观难题妥协,奥迪和保时捷的工程师们在孵化Q6L e-tron的高端纯电PPE平台上,死磕实现全域“真”800V的每一处细节。

我们不聊Q6L e-tron身上的同级唯一双源热泵等全域800V的电子电器件究竟有多少参数优势,你只需要知道从2019的Taycan率先让世人感受800V的魅力,到RS Q e-tron在达喀尔沙漠淬炼出了“驯服险境”的冠军基因,Q6L e-tron背后的PPE平台,就像当年靠四驱系统改变历史的quattro一样,永远基于大量以赛促研的经验与底蕴赢得信赖。

而至于越野基因,Q6L e-tron同样没有像很多友商一样为了低风阻而向溜背、猎装以及低矮的车姿下跪。

Q6L e-tron用标准的SUV体态坚守放得下远足行囊的空间,用21度的离去角和高离地间隙捍卫翻越碎石坡的本能,用quattro blisters肌肉感轮包表达e-quattro的唯一性,主打一个纯正SUV范儿的情绪价值——百年底蕴的原创表达所带来的情绪价值。

在奥迪眼里,通过性不是选配项,是SUV的出生证明;就像让电SUV像油车一样好开,也是奥迪Q家族拒绝妥协的血脉宣言。

市场上的新车之所以越来越不像SUV,还与过度强调“智能”这一定语有关。

更多屏幕与智能硬件的显性化布置,的确能刺激到用户的购买欲望,尤其是新能源与新物种,往往需要更大量的辛香味,才能麻痹住人性底层对于新事物的畏惧与不信任。

但这不能成为不靠谱的理由。

无论是懂车帝的智驾横评再次给行业敲响警钟,还是接二连三真实发生的智驾事件,都在重新唤醒被“创新”裹挟的用户,对安全的无上限关注。

流量为王的时代,奥迪依然选择不向噱头式的创新妥协。

其实奥迪是最早把安全刻进骨子里的车企。

造了116年车的奥迪,是全球首家开展整车翻滚试验的品牌,也是首个引入碰撞成员约束系统的车企。1982年,奥迪的实验室诞生了全球首个整车翻滚测试;2005年,Q7用大量热成型钢骨架筑起了“公路堡垒”的称号。

不以表演为目的的Q6L e-tron货车侧碰测试,车身结构完整,A、B、C、D柱均未发生结构性失效

如今,当新势力用软件定义安全时,奥迪依然选择用稳定性最高、也是经验最丰富的硬件创新延续靠谱形象——豪华品牌眼中的信赖感,永远需要可触的物理锚点。

也许灵感是来自阿尔卑斯山脉擦拭望远镜以抵御暴雪的哨兵,一汽奥迪Q6L e-tron为两颗前置激光雷达配备了可清洗及加热的自清洁模组,最大程度规避激光雷达在雨夜与大雾天的短板,进一步提升AEB响应速度。

还有无论内外把手,Q6L e-tron都保留了“把手”的本质,并且在半隐藏式外门把手内设置机械拉绳,碰撞后主动弹出应急开关,许下了一个救命通道永不加密的承诺。

以及带有弧度的主驾曲面屏,与副驾完全分割开的屏幕组合,结合实体按键和同级最大88英寸全息视界AR-HUD,把一切与驾驶相关的信息和行为交互锁在你最方便触及的区域内,以“科技应强化专注,而非制造分神”的态度,拒绝向软件定义一切的造车价值观妥协。

其实对安全基因的捍卫,往往是把肉埋在饭里的低感知行为。

哪怕奥迪每年做了1,000多次复杂碰撞测试,虚拟事故模拟20,000次,满足中欧双五星碰撞安全认证,甚至安全标准远超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用户也并不觉得这些开发付出就会比冰箱彩电大沙发值更多钱。

但能存在116年的豪华品牌,靠的其实就是这些把肉埋在饭里的长期主义,靠的就是科技应强化掌控、而非剥夺专注的价值观。

奥迪的朋友和我说,当屏幕尺寸与语音助手成为纯电SUV的竞赛指标,当用户被创新洪流裹挟的焦虑日益深重,他们永远相信选择奥迪的高知用户需要的不是冰冷的算力宣言,而是无需妥协的确定性,是有多重冗余兜底的智驾带来的安全感,是方向盘和实体按键仍能与驾驶者对话的掌控感,是豪华不再沦为智能附庸的尊严感。

毕竟那台被视为奥迪SUV鼻祖的派克峰概念车,早就用驾驶导向的内饰布局宣告了奥迪的造车哲学:屏幕永远不该是一台车的主角,驾驶者的视线才是。

当特斯拉们将SUV压缩成带轮子的手机,理想们又将其膨胀为移动客厅时,四环奥迪却始终视Q家族为驾驭险境的伙伴。

从2006年首代Q7以托森中央差速器与3.0T V6定义性能豪华SUV的驾控底色,到如今Q6L e-tron用征服派克峰的quattro和踏平达喀尔的电能为纯电智能SUV市场提供另一种选择,本质上都是希望让SUV为你的生活提供适配更多场景的多功能价值。

无论是1935年的雪佛兰Suburban、1962年的Jeep Wagoneer、1970年的路虎揽胜还是2003年的奥迪Q7,每一代经典的SUV,都离不开多功能、全路况、生活化的基因。

即使时代向造车者发出了新的挑战,但所有值得到达的峰顶,都没有妥协的捷径。

奥迪Q6L e-tron清醒地知道这一点,所以当友商们纷纷以颠覆为名创造新物种时,Q6L e-tron用PPE平台与华为智驾接纳新时代,也用285的后胎与机械按键守卫旧信仰,一切都离不开它坚信的百年豪华的纯正范式:真正的豪华,从不在随波逐流中诞生,只在不妥协中蜕变。

就像很多奥迪车主一样,永远追求的是我要什么,而非我接受什么一样——奥迪眼中的SUV,无论油电,也一直不是全家人的工具车,而是值得信赖的性能与驾控符号。

如果你了解奥迪的创始人奥古斯特·霍希因坚持自己的理念而不惜被管理层驱逐出公司的故事,你就明白这种不妥协的独立精神,早就刻进了这个品牌的DNA。

在很少有一台车能让人想起SUV最初模样的电动化时代,不背叛SUV与Q家族信仰的一汽奥迪Q6L e-tron,更适合那些不甘于妥协的态度先锋,与更看重事物本真价值的灵魂旅人。

如果你恰是两者之一,不妨和四环奥迪的Q6L e-tron一起为纯电SUV正名,将手掌贴在奥迪Q家族跳动了二十年的脉搏上,让一边车轮压紧派克峰的岩层与可靠的历史,另一边碾碎电动时代的浮冰,驶向不妥协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