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我与农村大众报|写稿40年,他写出一路繁花

3月19日,记者来到无棣县佘家镇王家仓村村民王汉三家中。窗前,一张老旧的木桌;桌旁,两张椅子,桌上,一壶茶。75岁的王汉三向记者细细说起那些年为《农村大众》写新闻报道的事儿。

王汉三读完小学四年级就辍学了。不能在课堂里读书,他就利用一切机会学识字。20多岁时,识字多了,他就到村办公室找报纸看。

“我看的第一张报纸,是《农村大众》。”王汉三说,“这张报纸报道的是农村的事儿,写的是农民的事儿,每次报纸来了,我都一篇不漏地看。”报纸上的新闻报道、技术信息、科普知识、文学副刊,为身在农村的他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报纸看多了,王汉三就想:人家能把身边的事写成新闻,我能不能写?1985年春天,他拿起笔,第一次为《农村大众》写了一篇新闻。稿件只有30多个字,写的是当地绿豆市场信息。让他没想到的是,《农村大众》采用了。

这让王汉三有了信心。他仔细地想村里最近发生的事情。有件事还真让他眼前一亮。早些时候,村里风气不好,好丢东西,村里有位老大爷养成了每次出门都要锁门的习惯。随着当地党委、政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民日子好了,村风民风也好了。有一天,老大爷忘了锁门,回来便急忙屋里屋外地看。结果发现,家里什么也没少,反而是厨房里的灶台上,多出几个大南瓜。王汉三把这件小事写成800来字的新闻报道,寄给了报社。《农村大众》很快就以《房门忘记落锁以后》为题在头版刊登,并给他寄来了12元的稿费。“这些钱,当时可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这事一下子在村里传开了。”他说。

王汉三到邮局取稿费,顺便给自己订了一份《农村大众》。从此,读报用报、为报纸写稿,就成了他每天都要做的事,他靠写稿一路生花,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王汉三用心打听周边村庄发生的事情,觉得可以写成新闻报道,就去采访。1987年4月底,他听说在无棣县水湾镇小高村发生了件新鲜事。小高村与王家仓村相隔18里路,他骑着自行车先后三次到小高村问当事人。

原来,小高村的一位男青年准备结婚,与没过门的媳妇商量着要打破旧风俗,不要彩礼,不办酒席,双方父母觉得这样不合规矩,坚决反对。两个年轻人就以看新房的名义,把双方父母叫到新房里。让他们坐下后,两个年轻人为父母鞠了个躬,便说婚礼开始了。

从采访到写成稿件,王汉三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1987年5月16日,农村大众报以《有志开风化俗,破除陈规陋习,两个文明青年,一幕结婚喜剧》为题刊发了。

那时,地已经分到户,王汉三白天要耕种家里的8亩地,抽空进村入户采访,晚上写稿子。“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很累。可吃完了晚饭,坐在灯前,拿起笔,就感觉不累了,很有精神头。”他说。有时一篇稿子写完要一遍遍地改,不知不觉中,一抬头看窗户,太阳已经升起了。

一篇稿件,王汉三往往要改好几遍。改到自己满意了,再用格子纸认真抄写。“我都是抄三份,一份寄给《农村大众》,一份寄给电台,自己留一份。”他说。他都是写本村和周边村里的人和事。最多的时候,他一年在农村大众报发稿30多篇,寄稿件、取稿费,要跑100多趟邮局。那时镇邮局里有三位职工,其中两个跟着他学起写新闻。

因为写新闻报道,王汉三成了当地的名人,他也因此到乡镇等地帮助工作多年。靠写周边农村与农民的故事,他写出了一路繁花。1987年,农村大众报在济南举办全省通讯员培训班,还邀请王汉三去讲课。出于对写作、文学的热爱,王汉三现在仍坚持向各级媒体投文学稿,每年发表20余篇。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还涌出了40多名文学爱好者。

在《农村大众》上刊发的每一篇稿件,王汉三都要剪下来,贴在纸上,再装订起来。他一直小心地保存着这些装订起来的报纸,这些报纸饱含了他的太多激情和记忆。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高士东 宣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