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产妇信息卖50元,医疗隐私泄露该怎么治
近年来,从明星病历外泄到普通患者就诊记录被贩卖,医疗信息泄露俨然形成一条成熟的黑色产业链。记者近日在社交平台以“就诊信息”“病历”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不少包含隐晦话术的帖子。其中查询医疗记录需提供手机号、身份证号码、城市即可,查询结果则包含所有医疗记录、医保记录、住院记录。
记者调查所见,一些现象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比如,花1000元钱就能够在网上买到对方的医疗隐私,包括对方的就诊凭证类型、医疗类别、病种名称、住院诊断名称、手术操作名称等信息。甚至连月经紊乱、人流术后、抑郁状态等信息都能够精准提供。产科、新生儿科更是医疗信息泄露的重灾区。
医疗信息贩卖黑产的另一个特点是,受暴利所驱,不法分子更加胆大妄为。记者调查发现,医务人员贩卖信息获利空间巨大,比如每条产妇信息售价50元。在一起案件当中,医院产科主管护师韦某向一家保健按摩中心出售产妇健康生理信息500多条,每条信息可获50元或60元报酬,客户后续办卡消费,韦某另外获得10%的提成。韦某轻轻松松就可以大赚一笔,并且此类案件查处困难,查处概率低,如此高利润和低风险,不仅医院极易出现“内鬼”,而且一些商业机构也更加敢于铤而走险。
应对买卖患者个人信息的黑产,监管必须硬起来。对于盗取医疗数据的黑客和买卖医疗信息的机构,需要严厉处罚,让他们真正感到力度,从而不敢冒险。
对于泄露医疗信息的“内鬼”,不仅要给予经济上的处罚,还要列入重点监管名单,禁止其接触到敏感医疗信息,甚至将其开除出医疗队伍。此外,医院出现信息泄露事件,院长和相关科室主任等领导也要承担责任,只有从处罚到事变成处罚到人,方能大幅调动医疗机构强化信息保护的力度。
除了加大打击力度之外,强化技术防护和实施全链条监管等举措同样必不可少。从患者挂号到病历归档,每个环节都得时常检视并封堵漏洞,比如医生查阅敏感信息资料要实名认证,数据传输要自动加密,信息不可复制和下载等。此外,更要盯紧第三方合作商,包装修电脑和安装软件的人员也要强化监管,避免他们暗中动手脚。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品在医疗系统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医疗隐私保护面临日益严峻的形势,打击贩卖医疗信息行为、封堵医疗信息漏洞,已越来越拖不得、等不起。只有加大打击力度,升级防控技术手段,方能进一步织密织牢医疗信息防护网,让民众不再受到医疗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
作者:唐传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