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社区开起书法班,街舞老师请进村

公共文化服务城乡资源配置不均、供给融通渠道不畅、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是不少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记者看到了破解这些难题的新办法。

挖掘千余名乡土文化人才,在地服务乡亲们;发放万余份调查问卷,配送“对味”的文化服务;新增4300余平方米场馆,建设舒适的公共文化新空间……从去年开始,安康市开展县域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试点建设工作,镇坪县是试点县。通过探索文化设施互通、资源融通、服务贯通,镇坪县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让优质文化资源城乡共享、直达基层。

挖掘乡土文化能人,村民服务村民

镇坪县钟宝镇塘坊坝社区书法班内,69岁的书法爱好者彭长明正在给小朋友们上课。彭长明从去年起在社区教书法课,“学习书法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都有,还有老年人来‘切磋’。”

“要为社区书法班点个大大的赞!”家长唐艳说,“以前孩子学书法得去县城或市里,路上要一两个小时。”2024年暑假,社区书法班开班了。“省时省心,高质高效”“城市有的,村里都有”……家长们好评不断。

目前,钟宝镇已建立起吹弹乐器、唱歌跳舞、书法演讲等多方面的乡土人才库,乡土文化能人有30余人。“村民易定学擅长二胡、手风琴,张良山编得一手好竹编,刘彬教口才和主持……”塘坊坝社区党支部书记付祖兵很自豪,“咱村的文化生活节节高!”

“在我国各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的情况比较普遍,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一批扎根乡村、长期服务农民的人才。”西安文理学院研究馆员段小虎表示,“思路一变天地宽,挖掘乡土文化能人,再对他们加以培训、引导和激励,让村民服务村民,不就弥补了这个短板?”

“我们对全县文化艺术人才进行了摸底,分门别类建立人才库,并进行跟踪培训、展演、评奖等。目前,已有1100余名文化人才活跃在田间地头,组建各类文化社团42个。”镇坪县副县长陈玮玮说。

点单配送,从“我送你接”变为“你需我送”

村民们想学的文艺项目,村里没人教咋办?

在镇坪县曾家镇的舞蹈室,村民们正在排练旗袍秀。80后村民杨周艳说:“以前只能跟着视频学,现在县文化馆的专业老师来到‘家门口’,一周培训两三次。”如今,曾家镇旗袍队已经有50余名队员。

记者注意到,舞蹈室墙上悬挂着一份“镇坪县图书馆和文化馆2025年公共文化服务点单配送项目清单”。来到家门口的,还有街舞等课程。“去年第一次到村里教街舞,没想到报名的孩子那么多。他们以前很少有机会接触街舞,现在已经跳得有模有样了。”镇坪县文化馆舞蹈老师卢静说。

“我们实施点单配送项目,根据群众需求制定清单,去年共配送艺术培训、文艺演出等服务185场次,服务5万余人次。”镇坪县文化馆馆长柏建军说,为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服装、道具、音响等设备也会根据需求在各镇间流动,“比如,曙坪镇排练节目后留下了锣鼓唢呐,那么曾家镇需要时,我们就把器材搬运过去。”

“去年,我们在全县范围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满意度调查,根据10969份调查问卷反馈结果,建立‘需求采集—服务供给—评价反馈—项目调整’服务流程闭环机制,基本实现服务供给从‘我送你接’向‘你需我送’转变。”镇坪县委宣传部部长谭高礼说,“全县构建起1个县级总中心、7个镇级分中心、26个村(社区)联合子中心的三级服务体系,实现城乡文化资源的全域共享。”

走进镇坪县,会发现社区书房等不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人气旺盛,图书借阅册次不断提高,还有丰富的阅读活动。”镇坪县图书馆馆长丁蕊说。

近年来,镇坪县整合盘活35间闲置办公用房、2所闲置村级小学,新增公共文化服务场馆面积4300余平方米,不断提升场馆阵地服务效能。“我们将不断深化机制一体贯通、力量一体调配、设施一体管理、服务一体供给,让城乡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安康市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局长陈磊说。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