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三国演义》艺术结构的史实与虚构|名人大讲堂

天津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 郑铁生 口述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王一理 整理 雷远东 摄影

今天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跟一个剧组讨论三国影视剧拍摄的时候,有人提出《三国演义》为什么写蜀汉的内容这么多,其次是曹魏,而孙吴很少?我想今天借这个问题跟大家交流。《三国演义》整部书的结构为什么要这么突出蜀汉?这个题目非常大,我只能整体上概括地讲,因为《三国演义》的历史时空非常辽阔,任何一部历史小说都不可比拟,时间上写了一百多年。空间上,上至辽东,下至云南,东临齐鲁,西据川陕,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活跃着数百个个性鲜明的人物,那么小说家罗贯中是怎么构建这个结构的呢?

讲座现场

首先,《三国演义》有一个指导思想,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隆中对》,大家很熟悉,在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这篇课文。当时诸葛亮谈《隆中对》的时候,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三国演义》是从豪强混战开始的,从董卓篡权、董卓之死拉开豪强序幕以后,光北方的豪强就有十几个,比如袁绍、袁术、公孙瓒、张绣、吕布、刘备、陶谦等,曹操只是其中一个势力比较小的豪强,但是曹操在数十年时间中,先打河南(现在黄河以南),把黄河以南大大小小的军阀消灭以后,跟北方的袁绍做了一次决战,这就是历史课本上讲的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曹操远不如袁绍,但是他为什么能够把各个豪强击破呢?他有三点别的豪强不具备的实力。第一点,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汉献帝虽然是一个傀儡,但是他把汉献帝紧紧地抓在手里面,这样就有了主动权。第二点,先弱后强各个击破,最后集中拳头跟袁绍决战。第三点,曹操这个人属于高能核心性格的军事天才,也是统帅。他每次聚众多文臣武将一起研究问题,他在大家议论纷纷时,能从中把握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最有利的,而袁绍恰恰在这点上远不如曹操。所以诸葛亮指出:“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隆中对》讲的第一点就是曹操统一了北方。因为曹操统一北方,客观上是形成三国鼎立的一个前提,这也是《三国演义》第10回至34回所写的内容,包括“豪强争霸”和“官渡大战”两个结构单元的故事。曹操统一北方后,开始问鼎长江,想向南方发展,统一全国,但是赤壁大战曹操败北,从此再也不敢饮马长江,退回北方。这就是三国鼎立的前提。

赤壁之战怎么打败的曹操?这就是《隆中对》所说的第二点——孙刘联盟。诸葛亮特别强调和孙权的联盟,只有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孙刘两家才能生存,否则就会被曹操一个一个消灭。也就是《三国演义》第35回至73回所写的内容。包括“三顾茅庐”“刘备转战”“赤壁大战”“三气周瑜”“刘备取川”和“争夺汉中”六个结构单元的故事。

《隆中对》第三点就是诸葛亮给刘备指出来的发展方向。刘备为什么要三请诸葛亮?刘备当时被曹操逼得逃跑荆州,依靠刘表以后,刘表让他在新野这个小地方驻军。这一段历史在《三国演义》中一闪而过,但历史上刘备在新野待了7年,他是在新野第7个的年头,没有前途,也不知道怎么发展,才去三请诸葛亮。诸葛亮的《隆中对》告诉刘备两点。一是占据荆州。诸葛亮给刘备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荆州在古代是战略的要地,也就是当时东汉整个棋盘中间,荆州是一个棋眼。如果刘备占据了荆州,可以向中原发展,如果孙权占据了荆州可以向北方发展,曹操占据荆州以后就可以向南发展,所以荆州成为当时三国必争之地。《三国演义》第120回,其中涉及荆州的就有50多回。而诸葛亮评价荆州之主刘表暗弱,“不能守”,而刘备正在刘表这里暂栖身,所以诸葛亮说:“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启发刘备取而夺之。我们说这是诸葛亮给刘备指出的第一条路线是占荆州。第二条路线是益州。益州是现在的成都,但是当时的益州和现在的地理概念不一样。诸葛亮是这么讲的,“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益州在东汉是一个州,而且是三国时代最重要的一个州。汉末治所在成都,整个益州由北向南分为秦巴山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三大板块都统属于当时益州。当时东汉一共12州,刘备用1州之地就能支撑蜀汉政权,可见当时的益州无论从地理、财力、人口各个方面来讲,都是当时东汉最有实力的一个州。

荆、益二州地理非常重要,但是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诸葛亮认为他们“暗弱”。所谓暗弱就是守境自保,无所作为,而“不能守”,正可取而代之,作为建立霸业的基地。曹操统一北方这是不可争夺的,因为已经形成势力,而且曹操统一北方为三国鼎立提供了前提。江东孙吴只能作为联盟,共同抵抗曹操,所以能够发展的只有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方。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方在当时都是全国最富庶、人口最多的州之一,如果占领这两个州,用诸葛亮的话说,“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就可以夺得全国的政权。向荆益二州发展是刘备成就帝业的方向,也是《隆中对》的核心内容。这就是《三国演义》第58回到85回写的刘备取川一直到夷陵之战,这段历史过程一共写了三次大战,就是曹操平定关西,刘备西取蜀川、曹刘汉中大战,最后刘备取得西川以后,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宣告形成。这是当时诸葛亮在《隆中对》对刘备所讲的战略和路线。

今天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整个《三国演义》大部分都是按照《隆中对》指导思想安排的结构。刘备死了以后,真正实现隆中路线是诸葛亮主政以后,诸葛亮在败军之际,危难之时,力挽狂澜,维护蜀汉政权。小说写的“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最后“病死五丈原”,整个诸葛亮这一段,全部按隆中路线进行的。蜀汉后期姜维、费祎等也是在隆中路线影响下的情节。只有司马氏篡魏以后是按照历史发展,大跨度地写了三国归晋。《三国演义》 首尾呼应,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天津外国语大学二级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铁生

其次,《三国演义》的史实和虚构。

刚才讲了指导思想以后,大家并不知道《三国演义》具体情节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古人说它“七实三虚”,而且这个问题从清代一直吵到现在,也都没有解决,怎么理解这个问题,今天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讲。罗贯中以《隆中对》为视野焦点把三国形成、发展和结束的整个历史进程笼罩了。但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常说“读三国拥刘反曹”。甚至1959年的时候,史学界曾经发生一场大的争论,给曹操翻案。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和当时一些历史学家为曹操翻案的时候,把《三国演义》说成“谤书”,诽谤曹操。其实《三国演义》并不完全是这样的。大家知道任何一个小说家,在建构一部作品的时候,铸就作品的是艺术生命,不可能按照某个条条框框或者某个历史的事实演绎过来,必须像一砖一石的纳入进去,重新建造一个艺术大厦。

《三国演义》里罗贯中把哪些事实作为重点,把哪些人物作为重要的人物,哪些是突出的,哪些是特写的,哪些是近景,哪些是远景?为什么《三国演义》蜀汉写得多,曹操其次,孙吴写得最少呢?《三国演义》从第1回到104回诸葛亮逝在五丈原,一共51年的历史,《三国演义》写了104回,几乎占据《三国演义》绝大部分的篇章,而诸葛亮死后46年的历史只写了16章回。如果以诸葛亮在三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生活中27年为限,第37回到第105回,小说写了70个章回,占了全书一半还多,所以明显看出《三国演义》重点篇幅在什么地方。我们把《三国演义》的叙事分成了十六个叙事单元,也就是故事相近的、人物相近的历史事件作为一个单元。第一个叙事单元是董卓之乱,从董卓进京到篡权,董卓之死,董卓开启了豪强混战的序幕。也就是第3回到第9回,像貂蝉的故事等等都在这里面。第二个叙事单元是豪强争霸,写的是北方曹操和这几个豪强混战。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如果仔细读就能看出这条线是以曹操为线索,一个一个消灭了那些豪强。第三叙事单元是官渡大战,是曹操和袁绍大战。第四叙事单元是三顾茅庐,几天的事情却写了第35回至38回,4个章节,可见其在《三国演义》是非常重要的章回。第五叙事单元是诸葛亮出山以后刘备转战。第六叙事单元是赤壁大战,从第43回到第50回都写的赤壁大战。第七叙事单元是三气周瑜,赤壁大战之后孙权和刘备两人抢夺荆州,而发生在荆州的故事,小说家概括为三气周瑜。第八叙事单元是刘备取川,跨荆襄二州、夺取西川,扩大基业,实践隆中路线,完成开拓性霸业的重要阶段。第九叙事单元是争夺汉中,刘备和曹操在汉中争夺,最后刘备胜利了,假如失去汉中等于刘备守不住益州,所以刘备必须拼死保护汉中。第十叙事单元是关羽之死,从第74至77回。第十一叙事单元是曹丕篡汉,曹丕篡夺了汉朝政权,成立了曹魏政权。第十二叙事单元是夷陵大战,就是孙权和刘备的一场大战,从第81回到85回,这是刘备错误地执行一条路线,违背了孙刘联盟,所以导致夷陵之战的失败,而且把蜀国败亡的原因埋下了,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支撑危难的政权。第十三叙事单元是七擒孟获,第十四叙事单元是六出祁山,第十五叙事单元是九伐中原,这是继承诸葛亮未竟的事业。第十六叙事单元是曹魏灭蜀,最后晋灭吴,三国一统归晋。

刚才简括地说了十六个叙事单元把《三国演义》百年历史概述以后,可以看出里面写到刘备集团有三顾茅庐、刘备转战、赤壁大战、三气周瑜、刘备取川、争夺汉中、关羽之死、夷陵之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共11个单元,几乎涵盖了《三国演义》的绝大部分内容。

《三国演义》16个叙事单元里,11个叙事单元写的刘蜀,为什么呢?这里面涉及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历史的积淀。“拥刘贬曹”倾向的背后是民族心理意识和儒家思想的千年积淀。《三国演义》不同于其他历史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是累积型的小说。它的历史素材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和再创造,到了罗贯中的手中,才完成了这种巨著的创作。魏晋时代像《世说新语》、裴松之《三国志注》有大量的细节和故事都被《三国演义》纳入其中,有些一字不改。写曹操这人从小奸猾,跟一帮恶少、混混,到处去玩,飞鹰走狗。他的叔叔看不惯,跟他爸爸说,你儿子不学好,得管教管教。曹操知道后,一天看他叔叔快走过来的时候,曹操突然躺地,诈作羊角风,口吐白沫。他叔叔告诉他爸爸赶快救治。等他的叔叔走后,曹操马上起身,若无其事。他父亲看到他无恙,非常惊讶,你叔叔说你病了。曹操回答,儿子向来无病,只是失爱于叔父。我叔叔经常说我的坏话,你老相信他,你不相信我了。从此他叔叔再说曹操不好,他爸爸也不相信了。 裴松之《三国志注》有很多这样的细节和故事。

裴松之《三国志注》,在中国二十四史书中特别特殊。一般史书的注都很简略,而裴松之《三国志注》相当于《三国志》五分之四。大量的魏晋时代的书如今都看不见了,但裴松之的注中还保留这些书曾经记述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在当年魏晋时代,已经在民间、在正史或野史中有大量的传播,所以到唐朝的时候,三国人物的形象已经基本定型了。李商隐《娇儿诗》说“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张飞的络腮胡子长得把后脖子都长满了,凶猛、豪壮。张飞的形象在唐朝就这个样子,如果今天把张飞形象改了,人们就不会买账。因为已经形成固定的形象,仿佛是历史的积淀。邓艾是曹魏后期一个著名的将领,把刘蜀灭掉,就是邓艾带着军队进入的成都。邓艾从小就非常聪明,但他有一个毛病,就是口吃,他跟皇上说话的时候,应该说臣艾怎么怎么着,而他说臣艾艾,艾半天艾不出来。司马懿嘲笑他,到底几个艾呢。邓艾非常聪明,立即反驳,他引用一句孔子的话,孔子当年看到一只凤凰就喊了“凤兮凤兮”,孔子好几声凤兮指的是一只凤凰,那么孔圣人都能这么说,我邓艾为什么不能这么说呢?这个小故事把邓艾聪明写得淋漓尽致。唐朝关于三国的诗歌多,去杜甫草堂可以看见杜甫、白居易等写了很多关于三国的诗。

到了宋朝的时候已经形成一种说书的形式,叫作“说三分”,专门讲三国的故事,而且成本大套。苏东坡曾经在他的笔记中记录一小段,“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有个小孩特别顽皮,家长给他钱听书去,这么顽皮的孩子听书的时候“闻刘玄德败”他就哭泣了,“闻曹操败”他就高兴得不得了。诸如此类的记载比比皆是,可知宋代的时候“尊刘贬曹”的倾向就形成了。

《水浒传》是明朝的书,有一段记述李逵去东京,看见说书的正在讲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李逵高兴地大喊一声:“真好汉!”这个故事说明唐宋元明时期三国的故事已经为社会底层的人所熟悉,三国故事积累得很完整了。尤其是三国戏,你们看现在的川剧,关公的形象永远是红脸绿袍。红脸是人物定型。绿袍是他哥哥刘备送给他,他永远穿着的,这个形象固化,早在宋朝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不是我们今天所赋予的。所以“拥刘贬曹”,尊刘备是尊什么,刘备是一个仁君,对百姓仁慈的君主。贬曹,贬曹操是一个暴君。说到底,尊的是刘备的“仁慈爱民”,其实质是提倡“仁政”;贬“曹”,贬的是曹操的“奸诈害民”,其实质是反对“暴政”。这实际上反映了千百年来人们的一种心理,他们崇尚的心理是希望明君掌权,反对暴君的暴政。元代“说三分”的故事脚本里,《三国演义》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解放以后,有专门搞中国民间故事收集的学者曾经做过统计,说民间流传故事里面说的刘关张,刘蜀包括蜀国赵云等等这些人,占了整个民间故事51%,其他故事占40%多,所以蜀汉为什么能形成《三国演义》的重心,它有历史的传承。所以它不是简单地说罗贯中给《三国演义》加上去了,这是千百年历史的积淀,到罗贯中以后,罗贯中只不过把它变成长篇的巨著。

第二点,版本的演变。我们现在看到的《三国演义》大都是清代毛宗岗整理的《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最早的版本是什么?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明嘉靖本《三国演义》。这本书大部分人都不看了,因为毛宗岗整理《三国演义》以后,以前各种各样的《三国演义》版本全部退出,毛本独秀于天下,一直到现在都读的是毛本。大家都知道,嘉靖本在前,毛本在后,毛本是修订本、整理本。在嘉靖本出来以后,《三国演义》出现了几十种版本,最后由毛宗岗整理的版本定于一尊。毛宗岗整理的版本有很多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系统性、结构性的修订,极大地提高了《三国演义》艺术的经典性。把120回回目全部变成了对偶句的形式。在这之前回目的大部分不是对偶的,毛宗岗全部把它修订成了对偶的形式。毛宗岗删除了大量的史评诗赞等非叙事性文字,还把《三国演义》诗词400多首砍掉了粗鄙可笑、叠床架屋的200多首,再增加唐宋名家的诗词,形成现在206首的格局。

关于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很复杂,不是一下子说清楚的事情。我讲一个例子,《三国演义》第16回有一个典型细节“辕门射戟”。吕布当年辕门射戟是帮了刘备,解除刘备当时遭遇袁术十万大军的危难。第19回曹操把吕布抓住以后,当把吕布牵过来时,而刘备投靠了曹操,正是曹操的座上客。吕布经过刘备跟前说,当年我曾经帮过你。让他在曹操面前说好话求情,刘备非但没有说情,反倒提醒曹操勿忘吕布的义父丁原、董卓都是死于吕布之手。嘉靖本第16回有一首诗词,“吕布当年解备危,万军谁敢效君威。”当时袁术大将纪灵带着十万大军灰溜溜就回去了,没人敢跟吕布作对。“辕门射戟”帮助了刘备。而吕布被俘,是杀他还是留他,曹操当时有点动摇,吕布毕竟是一个武艺高强、举世难寻的武将。刘备非但没有为吕布求情,反而敦促曹操下定决心把吕布给杀了,所以这首诗说“早知大耳全无信,悔向辕门射戟时”,后悔辕门不该帮助“大耳贼”刘备了。传说刘备这个人有富态相,大耳垂肩,有帝王之相。这是嘉靖本《三国演义》中讽刺刘备的一首诗。在毛宗岗修定《三国演义》时把唯一这首对刘备不利的诗给删掉了。嘉靖本还有一首是赞扬曹操的诗,第30回官渡大战胜利后,从袁绍那收集了很多私人的信件,其中大部分都是曹操的部下,原以为曹操不会打败袁绍,所以事先写信投靠袁绍。这些信件落到了曹操手里,很多人提心吊胆。而此时曹操却令人把这些信件一把火烧掉。当时有人提议应该一封一封查,看谁当年跟袁绍勾结,但曹操说当年连我都不知道能不能战胜袁绍,何去何从,更何况我的部下呢。曹操把信烧了以后,使所有写信的人都安心了,这是曹操作为政治家的一个手腕,也是他高明的地方。毛宗岗在修订《三国演义》的时候,把唯一表扬曹操的诗也给删了。原诗:

尽把私书火内焚,宽宏大度播恩深。

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

今天只举两个简单的小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拥刘贬曹”的倾向除了历史积淀以外,在版本演化过程中也不断加深。毛宗岗还增加许多细节。比如当年刘备败走袁绍,张飞落难芒砀山,关羽跟刘备分离以后,带着刘备两个夫人暂时投靠曹操。曹操这人挺奸,“欲乱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关羽只好守在门外,夜读春秋,秉烛达旦。到了许都,关羽将一个院子分为两宅,刘备夫人居内宅,派老兵把守,自己居外宅。曹操看关羽竟是正人君子,于是非常敬重他。这个细节在明代版本中没有,是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候加上去的。毛宗岗所加细节,大多都跟拥刘贬曹有关系,这是拥刘贬曹形成的第二个原因。

《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倾向,并不是一味地写曹操坏,而是写出了曹操的个性,写出了一个最好的“奸雄”文学形象。“奸雄”体现在曹操这个统帅身上,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垕之死。曹操和袁术大战的时候,曹操军粮只供三天,甚至连三天都不够的时候,管粮的仓官叫王垕,问曹操粮食缺成这样怎么办?曹操告诉他三天以后粮食才能来,那么这三天怎么办呢,接不上,曹操说你用大斗改成小斗来发放。当大斗改成小斗以后战士吃不饱,一片怨言。到第三天粮食来了,但为了稳定军心,曹操把王垕叫来了说:“我想向你借一样东西。”王垕说:“可以啊。”曹操说:“借你头。”他说:“我没错。”他说:“我必须杀你,你死了以后我赡养你的妻子和子女。”于是立刻就把王垕推出去,说王垕克扣军粮,将其正法,“众怨始解”。很多学者讲到曹操奸诈的时候,就讲这个典型事例。而实际上在两军大战的时候,粮草就是生命线。曹操借王垕大斗换小斗,缓解了军粮不足的问题。当军心动摇时,又借王垕的头稳定了军心。如果不杀王垕,不采取这种办法,军心动乱就失败了。牺牲一个人,在大局上稳住了军心,而且夺得这次战争的胜利,从整个战略上取得了胜利,所以是“雄中有奸”。

第三个原因,刘蜀包括诸葛亮他们的言论和行为都符合中国儒家的思想。中国的哲学和中国的政治学长期以来被儒家的学说所掌控,因此对《三国演义》这部书,从明朝到清代统治者都不反对,这是任何一部小说都没有的现象。《三国演义》最早发现的是嘉靖本,因为那是官刻版,皇上和大臣喜欢读《三国演义》,上之所好,下者从之,流传民间,“争相誊录,以便观览”。清代努尔哈赤令《三国演义》翻译成满文,努尔哈赤攻打明军的时候,利用《三国演义》里面的战略战术来收买有才的人士。清代康熙喜欢三国,乾隆也喜欢《三国演义》。到了慈禧的时候,三国京剧开始在京城独霸,宫廷中戏台搭得最大、最多的就是慈禧在的时候,而且慈禧还从南方招了大量的演员来演三国戏。三国戏之所以在民间有这么广泛的群众基础跟清代的帝王对它的赏识很有关系。

第三,如何理解《三国演义》“七实三虚”,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相生?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一方面从《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史传文学中汲取大量素材,以历史时空关系为自身的存在方式或表现手段。具体地说,《三国演义》在总的历史发展方向,在历史人物总的评价上,都不违背历史,都符合历史史评。但在具体人物刻画上和情节的补充上,大多是虚构的。这就是史学家经常说的“虚”和“实”的问题,清代的学者章学诚概括为“七实三虚”。所以《三国演义》不是历史著作,而是小说,只不过把历史的风貌重新用文学的手段给人们展示出来了,所以《三国演义》不是历史的流水账,必须把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凸显出来,这就是作家的审美,能够控制叙事结构一种机制。

“七实三虚”怎么理解。“实”的东西好理解,能在《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找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属于传统所说的“史实”。虚的东西怎么理解,比如说《三国演义》貂蝉的故事脍炙人口,但历史上并没有貂蝉这个人物,整个都是虚构的故事。赤壁大战之间,诸葛亮借东风,演绎得生龙活虎、栩栩动人,但是虚构的,历史上赤壁大战真正指挥者是周瑜。这里,我们讲一下“虚”,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到底指什么。从清代到现代,小说家和历史学家都从历史素材的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的虚和实,他们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后汉书》对照起来,看《三国志》等史书上有的这就是实,如果没有这就是虚,而且这种研究方向从明朝有人就提到这个问题了。

但真正的学者把它具体分析,是民国有个叫王大错的学者,他1933年出版一本《古本考证三国志演义》,这本书把《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后汉书》等一一对照。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学者还在用这个传统的方法,而且我们很多历史学家也这么说。比如前几年有一个学者出了一本关于《三国演义》历史对照的书,下了很大的功夫,把历史书一一对照,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原来他们以为这么对照以后一清二楚,结果反而很多说不清。大多数情节都是“实”里面有“虚”的成分,虚的里面有“实”的成分,“虚”和“实”的关系难以分割清楚。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当代学者许盘清和周文业写的《〈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对照本》,他们力图从文献学的角度,将问题梳理得趋于系统化。当他们触摸到《三国演义》实中有虚、真中有假的最基本的叙事形态后,诚如许盘清先生在《前言》中指出的“到了这一步应该说《三国演义》中的史实一目了然,其实大谬不然,全书排完后才发现史实与小说并不一致的方式很多,但不少地方是真中有假,一时无法定论。”

我们怎么看待“虚”和“实”的问题?这是《三国演义》叙事结构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也是一个理论问题。我先举个例子,恩格斯在1888年一本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举了一个例子,他说铅笔里的芯是石墨做的,和金刚石的元素都是一样的,都是碳原子,因为二者排列组合方式不同而形成金刚石无比坚硬,而石墨非常软。恩格斯所举的例子在今天已经成为自然科学普遍的常识。比如一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具有还原性,对人体有毒。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是温室气体,化学性质稳定。它们元素一样,组合不同,结构不同。我们结构方式这种理论来分析《三国演义》哪部分是“实”,哪部分是“虚”,不能仅仅停留在叙事的成分。即使史传和《三国演义》的叙事成分一样,也不能说明《三国演义》某些情节、细节就是“史实”的。

我举个例子,现在中学课本有一篇《三国演义》节选的段落叫“杨修之死”,1600多个字,这个故事非常典型。为什么呢?因为这几个故事都能够从《三国志》《后汉书》或者《世说新语》找到根据。罗贯中一笔也没有修改,一笔没有多加,但是罗贯中把它重新组合起来以后,这个故事里的杨修之死和历史的杨修之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第72回“杨修之死”,当时曹操和刘备在汉中大战,曹操战胜不了刘备,但要退军又挺犹豫。一次传号令官问曹操今天的口令是什么?曹操正在那喝汤,汤里有一块鸡肋骨,曹操随口说今天的口令叫“鸡肋”,传令官传下去了。杨修非常聪明,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他从“鸡肋”口令猜测到曹操的心理,肯定要撤军。他便跟军士们说你们打行李吧,今天肯定要撤军。结果士兵都在打行李,因为要撤军了,军心不稳。一打听是杨修说的,曹操大怒,把杨修推出去斩了。

杀杨修之后,1600多个文字把一个个杨修与曹操的小故事开始排列,叙说二人之间的矛盾及其恶化。第一个小故事是生活中的常事。有一次工匠修了一个圆洞门,曹操过来了,大家问圆洞门修得怎么样,曹操没说话,写了一个字“阔”,别人不知道曹操是什么意思,杨修说曹操嫌圆洞门修得太大了,修小一点就行了。这是生活中的小事显出杨修的聪明。

在杨修之死中间有一个小例子跟大家再讲一下,《三国演义》写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写的是最好的一个形象。曹操这个人,评论说他“奸”中有“雄”“雄”中有“奸”。他是一个统帅人才,即使他“奸”,也是通过“雄”表现出来的。《杨修之死》中有一个“梦中杀人“小故事。曹操怕近侍在他休息的时候谋害他。因此,有一次他在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在地上,有个近侍把他被子重新盖上。曹操一跃而起,拿刀把近侍给砍了,然后曹操接着呼呼大睡。第二天人们告诉曹操说你昨天晚上杀人了,曹操说我不知道。然后曹操告诉大家说我梦中杀人。

《杨修之死》在鸡肋事件中穿插像这样的小事共七件,按照小事渐进到军国大事排列的。杨修是谁,是曹植党羽,也就是曹操把接班人确定为曹丕的时,必须剪除曹植党羽,以维护曹魏政权的稳定。所以杨修这帮人已经进入曹操准备歼灭的范围内,只不过寻找借口杀他。鸡肋事件正好是一个机会。你可以看出杨修从生活的小事介入军国大事,处处显露聪明,最后散布撤军,被曹操抓住借口,将其杀掉。《三国演义》小说把杨修的聪明,从生活的小事一直到军国大事写得很清楚,写出了曹操和他矛盾的演化。其实在历史上真正杀杨修的原因并不是杨修的聪明,而杨修是豪强袁术的外甥,曹操要把影响政权稳固的士人清除掉,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所以从表面现象看杨修之死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问题呢?

杨修之死这些故事,全部取自《三国志》及裴注、《世说新语》零散的史料,没有虚构。作为细节全部设置在《三国演义》“曹阿瞒兵退斜谷”这一回中。围绕曹操杀行军主簿杨修,错落有致,层次渐进地构成了完整的情节,既展示了杨修性格鲜明的特征,聪明过人、恃才放旷,又烘托了主要人物曹操的典型性格。罗贯中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场合上展现杨修的性格特征。有的是从“改建园门”“分食盒酥”一类的猜字谜生活趣事上表现;有的是在“梦中杀人”“曹氏立嗣”一类的政治生活中表现;还有的是在“鸡肋事件”“曹操试才”一类的军国大事上表现,犹如一束束光线聚焦在人物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上。尽管这几个细节各说一类事,但都是作为有机因素“长入”人物性格之中,所以并不会成为散线之珠。特别是在叙事结构的设置上,把“鸡肋事件”作为一个贯穿线索,以“鸡肋事件”杀杨修的结局为开端,将其他细节插叙其中,从生活趣事渐进到政治生活,再进到军国大事,由小到大,层次井然,纳入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展示了曹操与杨修之间矛盾和冲突。所以这个例子最典型说明了刚才我说的理论问题,判断“虚”和“实”不能仅仅依靠素材的来源,最主要根据叙事的方式,也就是结构的方式,这点是分析《三国演义》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最有利的理论根据。

我再重复一下刚才讲的问题,也就是虚和实的判断,不仅仅是历史素材的来源,更重要的是结构方式。

如何理解《三国演义》的“七实三虚”。清代学者章学诚说《三国演义》“七实三虚”是很有代表性的评价,当代学者对此进行量化分析,认为《三国演义》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总体上,即历史的基本框架和整个进程是忠实于历史。具体表现:一是它所描写的重大史实都是真实的,不仅有明确的时间记载,而且重要人物的语言、书信都取自正史,查有实据。二是它虽然对正史上的某些材料搞了张冠李戴的移植,有所取舍,有所夸张,是小说运用史料的艺术需要,是为了强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人物性格发展脉络的完整统一,但没有背离重要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比如看《三国演义》电视剧,刘备打黄巾谋的一个小官,督邮作为朝廷派来的一个宦官,想从刘备身上榨取贿赂,但刘备是清官没有余财,贿赂不了,督邮就百般欺辱刘备。张飞怒火中烧,把督邮绑在树上,鞭打督邮,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但史料记载打督邮是刘备,如果把这个事放在刘备身上,有损刘备长厚的性格。搁在张飞身上,却把张飞暴怒疾恶如仇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三是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和情节渲染,出神入化,但也没有违背史评总的倾向。总之,从这棵古树的枝叶花果上可以看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从古树主干的横截面可以细数历史的年轮。虚构是小说创作艺术生命的形式和表现方法,由此在作品中产生的情感、情绪、心理等某种生命表征的东西,感动人,感染人,构成文学形象和人物性格的无穷魅力。

《三国演义》虚构主要表现方法在情节的增饰和细节的刻画上,因为《三国志》所记载的历史人物都很简洁,缺少情节的刻画,缺少细节的细微,缺少人物的情绪,缺少人物的心理描写,而这些情绪、心理描写等等细节,正是小说家能够打动读者最主要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靠什么呢,只能靠虚构。文学形象虚构成分不能直接对应或重叠历史客观所发生的,其艺术的真实却隐含着历史的真实,这就是文学创作。因此文学形象不能简单和历史人物相比附,说什么是真还是假。我先讲《三国演义》歪曲最典型的一个人物就是周瑜。

周瑜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年纪轻轻就以弱克强,完成赤壁大战统帅的指挥,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这是历史人物。但是在《三国演义》,虽然写到他统帅的英明,但是他和诸葛亮交往的过程中,他总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现妒忌狭窄,甚至要加害诸葛亮。这些描写和本来的周瑜的形象已经背离得很远了。《三国演义》写周瑜和蜀汉没发生关系之前故事,全部都是按照《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等历史真实情况来描写的。比如说当年曹操为了控制豪强,他让孙权儿子作为人质到首都,周瑜立刻劝止了,显示周瑜的英明果断。当时孙权继承他哥哥孙策的时候才16岁,孙策给他留下的文臣武将如何巩固起来,再扩大孙吴的实力,这是摆在孙权面前的重要问题。孙权问周瑜怎么办,周瑜告诉他招揽人才,同时周瑜推荐了鲁肃,鲁肃推荐也推荐了若干人才,一时孙吴形成人才之盛。

我说的故事说明什么呢?在没跟诸葛亮发生联系之前,关于周瑜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完全按照历史史实写的。当赤壁大战拉开序幕以后,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形象,然后设计了周瑜的一些事情表明其狭窄妒忌,一方面维护孙吴政权,另一方面体现个人心胸不宽广。这一点表现在《三国演义》中是”三气周瑜“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传统的叙事方法,以三为法把故事组到一块。”三”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三”在古汉语中不仅是数词,更多是“多”的意思,表达一个新生事物。源于《周易》《周易》说世界是一,一生二,二就是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有阴阳就能生出三,三就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代表多数。因此,在《三国演义》中间,还有其他小说中间“以三为法”把故事情节重复出现三次,显示情节矛盾的尖锐和情节的复杂。关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小说中就用“三气周瑜”加以概括。

第一次气周瑜是第51回,曹操赤壁败北的尘埃未落,刘备就与东吴抢夺南郡。南郡是当时荆州一个重要的地方,周瑜和鲁肃一道告诉刘备,说东吴要取南郡已经在掌中了,刘备却说“胜负不可胜算”,意思就说曹操临归,令曹仁守南郡,现在曹操还没走呢,你怎么夺取呢?周瑜被刘备一激,脱口而出,“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刘备马上抓住周瑜此言说:“都督休悔。”周瑜这个人心骄气盛,被刘备这么一激马上回答,如果我取不得,你随便取,刘备抓住周瑜这句话你要取不了任我取,立刻敲定了鲁肃和孔明在此为证,诸葛亮附和应对周瑜。待周瑜和鲁肃走后,刘备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呢,你这样回答以后,如果周瑜要失去了,咱们无立足之地了。诸葛亮这时候让刘备表面做出宽容,实际上蒙蔽了周瑜。周瑜和曹仁大战,跟曹操的部将大战快胜利的时候,本以为南郡可以到手,万万没料到诸葛亮趁周瑜和曹仁大战的时候派赵云捷足先登,夺到了城池。当周瑜赶到的时候,诸葛亮用曹军的兵符调开了荆州的实力,派张飞和关羽分别取得荆州和襄阳,这一次把荆州大部分地区掌握在刘备的手里了,周瑜气得当时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下马来,这是一气周瑜。

第二次周瑜还想把荆州夺回来,但是这个时候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借口,于是他想出一个什么计谋呢,让孙权的妹子嫁给刘备,等刘备娶亲时把他扣在这儿,作为人质交换荆州。镇江北固山上的甘露寺,就演绎刘备娶亲的故事。实际上当年娶亲的地点在荆州,而不在镇江,所以镇江文物跟湖北赤壁一样,只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建立了一个文物,但因为年代已久,所以声名大振。结果周瑜此计也没有成功,孙夫人和刘备一块返回了蜀国,俗话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二气周瑜。

“三气”是周瑜又设下一个计谋,让鲁肃去找刘备讨还荆州,刘备按诸葛亮之言,只要鲁肃索讨荆州,便“掩面大哭”,诸葛亮此时出面,讲了一番理由,原来说借荆州,等取西川便还,仔细一想益州刘璋是我主之弟,若兴兵去取,恐被外人唾骂。若不取,还了荆州,又无处安身。所以主公伤心欲绝。一番巧言令词糊弄了鲁肃一顿,把鲁肃给打发回去了。周瑜大怒,和鲁肃出了一个计谋,就说我有一计,你告诉诸葛亮,说我要替皇叔去取西川。实乃“假途灭虢”之计。借路把荆州趁机拿下,没想到被诸葛亮看穿。鲁肃再去荆州时,诸葛亮让刘备虚以应酬,答应周瑜的请求,诸葛亮还表示:“如雄狮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回复周瑜,周瑜大笑:“原来今番也中了吾计。”周瑜派大军往荆州而来,勒马看城头的时候,城头上面是赵云在上面,赵云大声说:“都督此行,端的为何?”周瑜回答:“替刘备取西川。”赵云说:“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把周瑜气得当下又金疮迸裂,而且死在这个地方。这是三气周瑜。

我上面讲的三个故事就是《三国演义》对周瑜这个形象的一种变形,也就是《三国演义》整体构思的需要,在周瑜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是一个最典型的虚构人物。更多的是三国历史史实记录非常简单,比如袁术和刘备大战,《三国志》几句话就完了,但是《三国演义》里的情节非常复杂和生动,这种虚和实是怎么形成的,以曹操的两个战例来说明。

《三国演义》第12回“陶恭祖三让徐州”。徐州在东汉时期,其地理疆域是苏南以外的江苏及山东东南日照、临沂两地和枣庄南部。郡治在临沂市郯城县。徐州当时叫彭城。后来曹操将徐州刺史的治所迁到彭城。于是徐州之名取代了彭城。曹操的父亲到兖州投奔儿子,被徐州刺史陶谦的部下劫杀。曹操采取报复的行动,除郡治郯城而外,包括彭城在内的五个周边城邑,都遭到血洗和屠戮。刘备救助徐州刺史后,陶谦一则年老了,二则他认为儿子接不了班,他力荐刘备做徐州刺史。于是刘备几次推辞以后,包括徐州的百姓和官员都认为刘备名声非常好,都希望他能够做徐州刺史,刘备才接了。袁术听说刘备当了徐州刺史,非常不满,说刘备怎么能当一州之主?于是想发动战争消灭刘备夺取徐州。而徐州旁边小沛驻扎三国时期的猛将吕布,袁术想跟吕布结成联盟共同消灭徐州的刘备,袁术派十万大军奔徐州来,这时候曹操底下有个文臣叫荀彧的,很有才华,是足智多谋的文臣。荀彧给曹操出主意,给刘备两封信,公函是封刘备为徐州牧,私信是告诉他除掉吕布。刘备和吕布两家相杀。这个计谋在《三国演义》中叫“二虎竞食”,就是把两个豪强拴一块让他们互相残杀,达到曹操消灭敌人的目的。当曹操派的使臣跟刘备说完以后,刘备表面应付朝廷,背后把曹操这封信让吕布看了,因为刘备非常清楚,如果他杀了吕布,那么别人要消灭他就非常容易了,因此他不能这样做。吕布知道这个事情后,跟刘备合成一伙了,结果“二虎竞食”这个计谋没有实现。

曹操问荀彧该怎么办,荀彧又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叫“驱虎吞狼”。袁术对刘备当徐州牧不满,于是他让袁术来打刘备,同时想着消灭刘备以后,这样把吕布顺手也就消灭了。别看吕布是一个很没有头脑的豪强,他不是太聪明,但在这个问题上他很明白。他知道消灭了刘备以后,自己孤掌难鸣,因此就玩了一出“辕门射戟”的把戏。纪灵带着袁术的十万大军压境,吕布把刘备和纪灵都请来,放两杯酒跟他们说,我把戟立在百步之外,那个戟中间有细长的空隙,百步穿杨射过去。如果我射过去,你们两家罢兵。如果射不过去,你们两家可以开战,如果你们谁不听我的,我就帮助哪一方打你。吕布武艺非常高强,他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武艺高强是数一数二,所以百步穿杨,射了一箭从戢中间过去了,纪灵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十万大军回去了。

这两个故事在《三国志》中就干巴巴的几句,袁术打刘备,曹操打谁谁谁,就这么干巴巴几句。《三国演义》写的这两个计谋,刘备和吕布的心理活动和叙事肌理等等,写得十分丰满,非常生动。

《三国演义》六百年以来,其经典化过程并不是孤立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文人的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融互动。文人话语就是《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它们和民间的传说故事,比如说戏剧、民间传说、说书等等两者之间不断地融化,向着《三国演义》最后的成功而靠近。这个过程在文学上讲就是经典化。这种经典化经历两个过程,比如《三国演义》在罗贯中手里面完成了三大里程碑,第一在《三国演义》之前,中国文学史只有短篇小说,没有长篇小说,所以《三国演义》是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三国演义》是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以后出现了《二十四史》演义小说,没有一部赶上《三国演义》,这是罗贯中的一个功劳。罗贯中第二个功劳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塑造了以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一大批典型性格的人物,活跃在文学之林,这在世界文学中都难以寻找这样的作品。文学的典型不仅立于中国文学史,还立于世界文学之林。第三点开创的叙事方式,依靠结构方式把虚、实的东西融合具有生命的艺术形象,这种艺术方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甚至是其他几部著名小说都能从《三国演义》中间得到滋养和吸取经验。

罗贯中之所以成为伟大的小说家,主要基于以上这三方面。

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以后,由于商人和出版商为谋取利益,使《三国演义》出了几十个版本,当时的局面是鱼龙混杂,但是到了清代康熙民间的毛宗岗父子,他们俩用一生的精力修改了《三国演义》,使其完成最终的经典化,三百年定了一“尊”,这是毛宗岗的伟大贡献。

这部书刚才我说了,它在当代也有意义,最后,《三国演义》人物形象中贴金最多的是关羽、诸葛亮,他们是被历代小说家、戏剧家增饰之后一种理想的人格。为什么《三国演义》被人们歌颂,就是因为它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心理种种因素,但是《三国演义》是清代的作品,在我们今天《三国演义》有什么作用呢?《三国演义》对人物歌颂和赞美,已经远远超过原来的历史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讲,成为民族文化和精神生活,在中国小说中没有一部作品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在数百年的民族精神文化中产生过巨大的社会效应,推动三国文化形成和发展,关公不再是三国时代盖世英雄,而是全民族的顶礼膜拜的神祇,上至帝王,下到渔樵、农夫、卖浆者之流,无不祭祀。与“文庙”的孔子相配,关帝庙遍天下,香火缭绕,信仰不绝。忠义不仅仅是《三国演义》扬厉的大旗,而化为中国人爱国的国魂,是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的精神支柱。《三国演义》传播、弘大、高扬的三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将助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凝聚力及坚强不屈的价值观念将永远传播下去,也将助力爱国主义使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走向更大辉煌。改革开放以后,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议论纷纷,有人说《三国演义》的主题是国家统一,混乱局面,一分为三,是国家统一,有的人说人才竞争,《三国演义》人才竞争这里学问很大,比如曹操从来不问学历,从来不问你的出身,哪怕你是黄巾起义的将领,只要投诚到我的麾下,为所我用就是人才。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人才学是《三国演义》中在现代当代很重要的研究课题,80年代以来,这样的书出了上百部。

家国情怀首先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积极因素。蜀国在刘备、诸葛亮等治理下的“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老幼鼓腹讴歌”;“米满仓廒,财盈府库”。百姓安居乐业,一片繁荣太平景象。诸葛亮死后遗书中:“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诸葛亮出于真诚的道德追求,人格境界升华到了超功利的审美层次。像诸葛亮的理想人格古代到今天都是绝无仅有的,我们概括为家国情怀。其次是信守信义的人格美,特别是关羽和刘备被曹军大战冲散以后,关羽在曹操底下委曲求全的时候,又给他封官又给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这样收买,关羽都没有心动,而千里寻找他的哥哥,这种信义的美也是家国情怀的重要方面。第三,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境界。咱们说赵云这个人,从年轻跟着刘备赤胆忠心,而且夷陵大战的时候,很少人反对刘备这次错误地发动战争,但是赵云挺身而出,劝阻刘备千万不要攻打孙吴。赵云这个人从他年轻一直到他死,是《三国演义》人格美最完美的一个。上面的概括如果立足于当下意识对《三国演义》所表现的文化意蕴进行审视,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家国情怀”。